通江梨园坝(犁辕坝)村旅游解说词
第二部分 古村落编号院落解读说明
1号院(4组马朝忠、马朝山院子)
应是四合院格局,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支撑。建筑年代应在百年以上。正堂屋面阔五间,左右厢房各横列三间。前院已毁。
屋檐转角间瓦槽检水为当地较为普遍的“天转地不转”形式,其四水归流(堂)的形态意义,象征了家族同心(向心)、财富积聚与共享(水寓意为财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基石材质的选取,普遍讲究。
正堂屋前的“地落檐”门槛石条尤其考究,都是罕见长条整石,长达一丈五尺,外侧呈半圆形,打磨细致,工艺高超。
石砌天井“地坝”,按方正规制,沿中轴线设计为“拥堂”格局,庄严肃穆,彰显尊卑秩序,无言传输着特定的正统之礼仪,威权之震慑。如此拥堂,乃是东方中国的“红地毯”文化形态。拥堂上呈方正形的“镇宅石”设计镶嵌,笃实稳健,从心理上给主人以鼓动安抚等暗示,堪称微妙,应是中国文化经典性的人性化细节。
堂屋前列安装6扇半截花窗活动门,与厢房六扇花窗照应,做工精致,风格统一,整体协调。该院落融入周边自然环境,协调而适宜,又自成天地,方便而“紧圈”。“紧圈”,四川方言之说,居住生活活动空间紧凑集中,领域感强,私密性好,是传统聚落环境文化选择的地域性条件之一。
如此院落,设计严谨,建造讲究,若无功名地位,断不可有。
该建筑的青瓦、粉墙、绿树等符号元素的色调选择,是四川民居千年传统的结果,特具本土建筑艺术美感,也在文化心理上建构了乡村社会必须的敞亮与深幽、明朗与私密、苍茫与归宿的人性与人道要求。
3号院(4组马太师)
这是一个十分规正的川东北山区农村三合院。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阁楼设计,绕正堂屋三间到左右厢房各二间,建造通楼子(亦即走马转角楼)。如此一来,使得本不很高的房屋高度显得尤其低矮。而低矮,恰是川东北山区民居建筑的一个特点。
怎么看这个低矮?需要从审美心理上去分析。
(1)大山区,人们生产生活在山顶上,山野开阔,天空高旷,如此一来,居室的低矮,可让寂寥空阔的心灵收拢,紧圈,踏实。
(2)农耕时代,人民对大地天空的敞亮光明,有很多享受,进得家来,不存奢侈要求,开一个小窗,也很满足。再说,乡村民居注重向阳,吊脚楼通风,即使一个小窗户,那也非城市建筑采光可比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