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梨园坝(犁辕坝)村旅游解说词

第二,聚族而居,耕读传家

古有族居之习,所谓“掘井作庐,聚族而居”。还有所谓“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写照了农耕文化背景下的宗族社会面貌。

犁辕坝古村落有着600余年的居住历史文化,600余人的马姓家族。

据多座残存的石刻碑记所述,马氏入川始祖马青钱罗氏,湖广德安府麻城县人氏。特授四川顺庆府知府,落业于保宁府通江县龙蛇坝(今毛浴镇)陈家营。

子马郡泽,移业于中子山下。从此,不断有马氏亲族陆续集中落居于此。到马氏第四代,有弟兄四人,长泗龙、特授广信府(今江西上饶)知府;次益龙,廪生;三腾龙,进士及第;四某龙,官仪陇知县。明正德年间,有当朝老将军之誉的马光祚其人。

聚族而居,既是一种文化的本体,又是重要的形成机制,使不同的家族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心理和风俗习惯。有两句古话可证其美好人性和美好的群居理想。

“望衡对宇,相隔不出十里。岁时往来相对,不胜亲爱。”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外来之忧患艰危,亦莫不和衷共济……”

乡土社会,较之工业的狂热与高速发展,它始终以一种缓慢的、平稳的牛耕状貌,演绎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幻梦”(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站在村落对面东南方马家岩坡上俯瞰,出现在视野中的河流、树林、田园、炊烟、阡陌、小路,还有犬吠、鸡鸣,无不让人产生温馨田园的感受。令人想象祖辈们“耕读传家”的生活。在当今世界性的城市化浪潮中,当我进入这一人居环境,更强烈感到它与自然的和谐,它的优美宁静的牧歌风情,甚至它的落后也莫不浸润了某种诗意化韵调。

第三,民居建筑群落及其特色

现存传统穿逗木结构房屋56套,平均300平米一套,总计17000平米。依山而建,掩映于绿树之间,错落有致。其中明清四合院5座、三合院23座,共计28套。

三合院、四合院正堂屋及拥堂设计

千年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是成功地将国家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地向民间社会传导,有效地变成平民百姓自己的思想理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民居建筑上,就有丰富多彩的体现。

比如说体现封建君王威权神圣的君君臣臣关系,在民间凝结为父父子子的关系,其民居三合院、四合院正堂屋的设计建造,就是这一理念的最直接反映。正堂屋居于中轴线上端,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所在,其神龛的设计状貌,更直接体现了家与国的所有思想理念,比如威权神圣、天地君亲师的神圣地位、祖先图腾信仰崇拜、家居祥和宁静等。

再比如说石砌街面上的官道(甬道)或院落天井中的“拥堂”设计建造,传统大户人家四合院石砌天井,依中轴线横嵌长方形石板作为甬道。甬道即官道,中间石板为横砌,长三尺,即车轴的宽度;左右竖砌,供车轮滚动。在院落天井中,此一格局有严格讲究,左右延伸所砌石板或为11块,或为16块,即以阴阳五行所对应象征的“生老病死苦”要轮转后落到一个“生”字上。民间玄学认为,此格局表示其上下左右可自由延伸,不能封口,封口则会遭遇灾祸。甬道石板数量也有讲究,为七的倍数,最常见的是二十一块。院坝很大,则为二十八块。

西方国家迎接客人用红地毯铺甬道,以示庄严隆重,而中国式的甬道则是拥堂。拥堂以其精致、规整、独特、美观的几何造型设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形成中国特色,是东方“红地毯”文化的精彩展示。

犁辕坝古村落,随处可见吊脚楼,或为走廊、或为房间、或兼而有之,构成为披檐(民间也说“耍檐”),均由上下穿枋承挑,使之悬于岩坡。吊脚楼建筑的悬柱,起着重要的拉扯作用和外观装饰作用。

犁辕坝的吊脚楼系列,形式各异,丰富多彩,乃是不可不看的一大景致。

民居建筑,大凡临坡临河而建者,必吊脚为楼,开窗为望,形成特有的人与自然的无语交流,心灵沟通。开窗面河,阳光与月光纷来,清风与青云纷来,人们以慢生活的悠闲节奏,观览河山胜景,流连溪河流波,心记世事沧桑。颇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梁山好汉们游走江湖,一见如故,其程式化的行为方式就是邀入酒楼茶肆,来在窗軒明丽处,一声吆喝“拿酒来”,“坐着,慢喝”。如是人生品味涤虑,禅语冲茶清心,实现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与宁静。(详见后面编号院落解读说明。)

第四,自然生态特色价值与保护性开发前景及措施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四川乡村社会的民居建筑多为单家独户形态,像梨园坝这样数十个老院子成片聚落的形态遗存,又有极好的风水环境和家族群体活态居住其间,极为少见。数十年来,传统民居建筑遭遇严重破坏、损毁,尚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极为难得,价值更加宝贵。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梨园坝(犁辕坝)村旅游解说词
在通江县泥溪乡,至今遗存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梨园坝。 梨园坝,又称犁辕坝。前者源于“梨园起教”的历史传说,更多的是人们对农耕文化的领悟和解读。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