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政务视察员民国廿五年的巴中饥饿观察
贰
丙子年通(江)、南(江)、巴(中)大饥荒,很快引起省政府注意,随后派一个叫杨维裕的人来巴中了解饥荒的实际情况。
杨维裕何许人也?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当时省政府的一名公职人员,来巴中视察饥荒,身份是“四川省政务视察员”,代表的是省政府,平时工作中的职位可能很低,但是这次来头却不小。
杨维裕到巴中视察饥荒,有个好习惯——他把沿途的所见所闻写进日记,这就为我们今天客观、全面了解当时的饥荒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结合地方文献,我们更能全方位、多角度、详细了解当时的饥荒情况。地方文献与视察员的日记互证互补,通过“互读”方式,丙子年巴中大饥荒便历历在目。
以上我们阅读了丙子年通(江)、南(江)、巴(中)大饥荒琐屑甚至雷同的一些文献资料,下面就来看杨维裕的“视察”日记。
杨维裕在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四日日记中写道:“二月廿八日离省,今日午刻抵巴中县属之东凤场,门户多闭,途中少行客。惟见饥民扶老携幼向仪陇、营山方向逃走,间有乡人由营山背米而归者。路旁时见死尸,无人掩埋。山岭上掘树皮草根者多,沿途如枇杷、梧桐等树均无完皮。路旁幺店多晒有葛根、麻头、梧桐皮、枇杷皮、芭蕉头、野蓼草、酸浆草,饥民食此,苟延性命。惟有树皮、草根既不易消化,兼以营养料缺乏,故饥民每于行走言谈间倒地即毙命。此时诵少陵‘朱门酒肉臭,路有饿(冻)死骨’之诗,然后,知其言之酸心。”
杨维裕的日记采用的是公历纪日法。二月廿八日离开成都,三月十四日中午才到巴中县境内的东凤场。从成都到巴中,耗时十余天,可见行速之缓慢、道途之艰难。他走的是“巴保路”。从成都到保宁(今阆中市),然后经河溪观——妙高楼——凉水井入仪陇县境,再经观紫场(黄旗庙)——张公桥入巴中县境。日记中的“东凤场”疑为“龙凤场”,即镇垭庙(今恩阳区镇庙乡),民国廿五年,该地属尹太镇乡联保(今恩阳区尹家乡)。沿途饿殍遍地,饥民扶老携幼逃荒,食山根树皮谋生,其状惨不忍睹。触景生情,杨维裕油然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说明他是一个有良知、有同情心,不乏人性人情的公职人员。
三月十五日日记记载:“今日由七颗石首途,午后二钟抵恩阳河,巴中第五区署即设于此。途经八门坎、石峡子、白马铺,三处‘共匪’之石刻标语尚未铲除。明垭场张、李、蔡三姓烟馆尚未封闭。抵恩阳河即见一人被缚,持人腿,打(过)街示众。询之乃吃人肉者。是夜该区区署拿获吃人脑水(髓)者、烧人肉者一人,伙同杀人吃(人)者二人,共计恩阳河吃人肉者五人。恩阳镇文昌阁侧,新凿万人坑二,各深二丈余,宽数丈。每日镇上饥死者约七八人,即填之于内。已填满一坑,二坑亦将填满。坑内尸体横陈,鸦与狗得果其腹。此万人坑与‘共匪’万人坑有别。该区区署所新培修、布置颇适当。区长周立本下乡去矣。余与周区员到河北岸小学视察,学校残破不堪。是日星期,教员、学生均去。旋召联保主任陈永楷及附近甲长及区署人员训话,说明‘新政’之重要性及其推行方法。”
(作者:周书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