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政务视察员民国廿五年的巴中饥饿观察

巴中(包括今平昌)灾情如下:

“春旱连夏旱,造成大灾荒,饥民结队北入陕南,南到南充一带乞食。城厢每日饿死三四十人,二月一日至五月二日全县饿死八万余人。”〔《巴中县志·大事纪年·1936年(民国25年)》,巴蜀书社,1994年6月版〕

“是年,连续干旱,有种无收,草根树皮掘食殆尽,酿成巴中历史上难忘的‘丙子、丁丑年’大饥荒。”〔《巴中县志·大事纪年·1937年(民国26年)》〕

“民国二十五年,大旱,土地龟裂,农民挖草根,剥树皮,采松花,捞水草充饥;民国二十六年,大旱,收获不到三成。”(《巴中县志》卷二《自然地理·自然灾害》)

“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死亡十万人,死亡率达83.33‰。”(《巴中县志》卷三《人口·人口变动·生死》)

“当年天大旱,粮食大减产,广大人民饥寒交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彭方成《巴中县现代史大事记(1912——1949)·一九三五年》(征求意见稿),载《巴中县党史资料》(第三辑),中共巴中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4年4月〕

“春,天大旱,饿殍遍野。川北逃荒者不下数十万之众,农民无食,吃人、卖人肉的现象不时发生。农民祈雨,三路进城,数百人冲击和捣毁县政府,县长罗福祥(南充人)等狼狈逃窜。四月,难民结队北入陕南各县,南到营山、南充一带乞食。五月二日,《申报》(即上海《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我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是我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引者注)转载《南江通讯》(由成立于1935年9月1日的南江通讯社编辑出版的一种八开、单面油印小报,出报二十五期停刊——引者注)称:‘计自废历二月份起,截止目下止,除巴中城厢每日饿死者在三四十人不计外,其余该县大小百余场,平均每一个场每日饿死饥民在十个人以上。’又称:‘总计城乡饿死者,每日达千余人。’还称:‘二月一日迄今(指五月二日《申报》转发《南江通讯》稿件日——引者注),该县饿死的饥民不下八万余人。’又据四川省赈委会公布一九三六年四川各县的灾情称:‘巴中从去秋至今,大旱不雨,粮食绝乏,盗食死尸。’”〔彭方成《巴中县现代史大事记(1912——1949)·一九三六年》(征求意见稿)〕

“《南江通讯》:顷据巴中商人来谈,巴中自去年(1935年——引者注)春间,经大军努力收复后,避难他方之难民,均已陆续返梓。讵料去年(1935年——引者注)春耕愆期,秋收黄谷大减,到今年(1936年——引者注)旧历正月,该县旋里富有难民,多以食粮缺乏。其余中人之家及中人以下并佃农等,莫不掘食草根树皮及芭蕉头等。延至旧历一月,即树根亦供不应求。计自旧历二月一日起,截至目下止,除巴中城乡每日饿死饥民在三四十人不计外,其有该县大小百余场份,平均每一个场,每日饿死饥民在十个人以上,共计巴中城乡死亡,日有千余以上,二月一日迄今,统计该县饿死之饥民不下八万余人。似此情况,政府若不迅谋救济,万一延至秋收,将来人民死亡,尚不知多少。查‘匪’陷时间,未及逃避之人民遭‘匪’残杀数量,未经精密调查,尚不及本年因食粮缺乏饿死之半。以巴中一度‘匪’陷收复后,其饥馑饿毙灾黎,动则八九万计。而通、南、城、万、苍、阆、松、茂诸地,饿死之人民,其数量未审若干云。”(《四川档案史料》1983年3期,四川省档案馆编)

“春至仲夏大旱,七月二日(农历五月二十四)始降大雨,秋收仅十之二三,饥民遍野。”〔《平昌县志·大事记·1937年(民国26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作者:周书浩

THE END
打赏
海报
一位政务视察员民国廿五年的巴中饥饿观察
壹 民国廿五年,农历丙子年,公元1936年。 大饥荒 这一年,川东北发生了近现代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饥荒,而尤以通(江)、南(江)、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