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杨柏镇人物——清朝武榜眼李承恩
李承恩,字廷育,一字召南,晚号树棠。生于1850年,通江县杨柏乡潜龙沟人。18岁中秀才,清光绪丙子武举,光绪十六年榜眼及第,被封为“御前头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兼“颐和园万寿山东西陵事”之职。八国联军入侵后,因护驾有功,简任湖南澧 [lǐ]州参将,钦加“提督衔”,头品顶戴,授湖南常德镇总兵。在镇八年,历任两朝。宣统庚戎,屡召赴京,因念国事日非,力以老辞,弃官回乡,于1921年病逝,寿享71岁。
李承恩的祖辈兄弟都是武秀才。但是清初,重文轻武的风气颇盛,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家遭割地赔款之侮,天下大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清不得不开始筹议武备。一时国内各省,风起云涌地倡办“武学堂”。李承恩的祖父李长泰弟兄,也在本乡玉皇庙开办了“讲武学堂”,开设耍刀、端磴、射箭、跃马等课目。李承恩的父亲李程缨虽是个未取功名的普通读书人,但对“世代簪 [zān]缨”的继承人,尤重培养,一向家训谨严。李承恩便从小在武学堂积极操练。
李承恩在讲武学堂习文练武,习帖练字,文武双全,才华出众。1868年,十八岁时到保宁府乡试,中了秀才①。后参加省城会试,因作诗跳韵落榜。从此他改变志向,潜习武技,
光绪二年(1876年),再次赴省会试,中了武举人。被选中参加朝考。光绪十六年(1890年),应庚寅殿试,中进士后,紫光阁复试,中一等第一,御箭亭校射,皇帝亲临主考,试其箭法,准确稳健,连发三箭,屡中如神。试其臂力,举刀、端磴、轻健敏捷,力胜千钓,又中一等第一,保和殿试策,其胸有大略,对答如流,获辛卯科“鼎甲三元”第二,钦点“榜眼及第”,名标金榜,驰报频传。
李承思赴京上任,因其身材魁伟,举止庄重,堂堂一表,文武双全,深得朝廷器重。光绪帝封他为“御前头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兼“颐和园万寿山东西陵事”之职。现在通江县文物管理所保存他一枚重2.7市斤的长方形铜印,印刻“皇宫侍卫值官印”字样,为皇宫任职的物证。
“戊戍变法”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王朝被迫弃京,光绪同慈禧太后驾迁西安,诰封李承恩为“导引大臣”随驾西迁。联军退出,靖谧回京,李承恩护驾有功,钦赐“壮勇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一品顶戴,浩封“武功将军”。其父封为“昭武都尉”,其母蔡氏封为“一品夫人”,钦准其子李碧玉肆业于“贵胄学堂”,享受皇宫晋禄。慈禧太后亲书“福寿”金匾赏赐予他,并准于在李家乡竖立刻有“榜眼及第”三块大石碑。
接着,光绪简任李承恩为湖南澧州参将,钦加“提督衔”,一品顶戴,授给湖南常德镇总兵之职。据《续修通江志》载:“在镇八年历任两朝,民怀吏畏”。当时封建统治者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了。宣统庚戍年(1910年)筹备立宪制,裁减废除绿营,清廷又将归乡的李承恩多次召见赴京,改授文职。但眼见清王朝国事日非,他力以老辞,弃官回乡,屈任通江骨征收科长,时近七旬,不久退居田园。
1890年,光绪帝下召,选名师良将,为李承恩修建“榜眼府第”,并为其父重整墓坟。
一个规模宏大,造型美观的宫式府第,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走角,共76间,占地八千多平方米,在潜龙沟青山绿水之中建立起来。前堂门悬挂“傍眼府第”金匾,正堂高悬慈禧钦赐“福寿”金匾,显示榜眼的赫赫功业,令人炫目。
李承思晚年,闭居府室,常以饮酒赋诗为乐,撰文作对成趣,寄情于山水,寓乐于田园。他写的诗较多,如写家乡景色,“榜眼府门有响滩,潺湲滴沥名数钱,早晚何用鸡报晓,一派吼声送客眠”②。又对园内鱼池撰诗“鱼以水为天,水因鱼儿活。鱼水两相偕,波自乐其乐。我以心养物,相悬于不觉。观水与观鱼,有如此活泼。”
(作者:黄耀 来自:《体育文化导刊》 , 1987 (3) :61-62)
注释:
①清廷取士,分文武科举,均仿唐宋制度。逢子、午、卯、酉年号,即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谓之“大比”。正式科举考试又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府,秋季举行,称之“秋闹”,取秀才。会试在省,春季举行,故称“春闲”,取举人。每三年择优保送到京参加朝考,又名孝廉正方,科日明经,取进士。朝考录取者赓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中取者列榜公布,以金题名。一等叫“鼎甲三元”,即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等名“二甲进士”,取十八翰林。
②此诗题为《咏响滩》,是写园侧景色。他住宅周围,山岭奇崛,林木蔽天。门前有两道溪流,一叫数钱溪,一名响滩溪,汇合于潜龙沟。响滩水流急湍,声响如宏钟,数钱溪水细流,如数铜钱铿锵有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