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文与《酒疯不才诗草》

杨家河因一道小山溪得名,位于周炳文的宅第旁。一次,周炳文与小儿子一道过小溪。他有边走边思考问题的习惯,过溪沟时,诗兴又来了,便口占了《偕儿游山溪》一诗:

参差乱石阻溪流,我在前头儿后头。

我学桓谭忘却步,半随儿转半随沟。

桓谭,字君山,东汉哲学家,官至议郎,好音乐,善鼓琴,遍习“五经”,精天文。光武帝信谶纬,桓谭极言其非,帝怒,出为六安郡丞,于赴任中病卒。作者把所走的被参差乱石所阻的溪沟与桓谭坎坷的经历相比,嘲笑那些冥顽不化、习惯走老路的人,作品寓意深刻,如一幅画,一老一小越溪过沟的动作跃然纸上,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后有清水芙蓉之感。

周炳文文学造诣极高,诗歌创作数量亦夥,绝大多数作品今已失传。

周炳文还是一个学者。他先后对川西、川北的山脉水文、地形地貌、风向日照、民情风土等进行了详细考察,耗费十五年心血,著《地舆录实》。因雇工命案引起长期诉讼,他数年往返于保宁、成都打官司,晚年已无精力和资金付梓。《地舆录实》手稿行书誊写,字体工整娟秀,堪称笔墨中一宝,后与散留亲朋、子侄家中及民间的《酒疯不才诗草》悉数毁于“文革”,片纸未留。

周炳文生活简朴,粗衣素食,一生始终坚守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信念,生平最喜爱之事就是购买书籍字画。任四川省第一届省议会议员期间,每次从成都回老家杨家河,总有几担行李。家人以为是好衣物好吃食,喜之不尽。打开行李一看,除了书画,还是书画,家人大失所望。他常告诫家人说:“积钱买田,不如积德积书。”他家有藏书、字画近万册(幅)。这些古籍与字画,鼎革后,或被恶人掠夺据为己有,或收缴充公,或人为地将它们化为了灰烬。

学者邓若华在研究二十世纪前期地方精英时认为,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议事会、参事会等自治机关的设置,旧日科举的选拔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新式的选举所取代,有不少无法继续进学或没有旧学衔的地方人士就在地方自治运动中通过选举进入各级谘议机关,成为新的精英;这些精英充分利用国家对发展地方自治的支持,通过担任县内各种董事和公会的职务,甚至在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担任公职,逐渐拓宽了自身的势力范围,成为清末民初地方权力格局中的领袖。

科举的废除,作为文生的周炳文失去了通过儒学知识资源获取社会地位的机会,便投身教育,再进入省议会,最后在政府职能部门担任公职(劝学所所长),目的是维系其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利益。但因轻信族人,而丢了征收局长的帽子;雇工殉命,而引发长期诉讼;为人方正不阿,不巴结讨好权贵、抨击时政,遭人妒恨……文人的性格缺陷注定了政治生活的一团糟糕。晚年,他蜇居老家杨家河,寄情山水,诗酒之乐之余,著书立说,以道德品格、义理辞章、诗歌曲赋等从事治民、说教、课读等活动,从他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传统士绅的共性。但在二十世纪初期,地方自治中的精英与知识分子大多数开始在现代化过程中转型时,他仍抱残守缺,不能不说这是他自身的局限。

THE END
打赏
海报
周炳文与《酒疯不才诗草》
周炳文,名德玉,字炳文,号璧光,通江县麻石场瓦尖山(今麻石镇瓦尖山村)人,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出生,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丙午科文生,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