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何姓石刻励学的故事

在今平昌县粉壁场(今粉壁镇)“倒石桥”和“铁吼寺”附近各有一幅镌刻于悬岩,直径约一米多的颜体大字。一曰:“画获高风”,一曰“燕翼书田”。两幅大字皆为劝学励学刻语,且与何家大坪的“何姓有关”。

何思齐(生卒年月不详),平昌县粉笔乡大坪村三组人,祖辈由湖北孝感迁入。清道光末(1849年前后),齐率儿及媳,在铁吼寺边的大寨包下,开垦平整一块约十五亩的水稻大田。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超群为人憨厚,早已成家,以农为业;次子超伟,品貌端庄,早入黉门攻读诗书。二子分家时,留下大田作公,立据为凭“凡我子孙勤奋读书,入学高中者,奖耕三年”。次子超伟深悟父辈苦心,读书相当勤奋,两年后则文成业就,赴保宁府应试,文才优异,名列生员前矛,谁知遭落榜者妒之,称“超伟父死未葬,三年孝服未满”,向主考官控讼而被除名。时保宁府尹徐芝名(进士)见何身材魁伟、文笔不凡,亲给主考说情,主考不允,徐即将超伟留于府中劝捐,此时何已感身心疲惫,实无意功名,拜别前将其父拓田奖学之事说与徐听,徐十分感动。借《书经》载周文王关心儿子武王攻读诗书,象燕子哺儿一样,常把幼儿护在翼下之意,亲书“燕冀书田”四字赠何,超伟如获至宝,回乡后请人将字镌刻于岩上。后虽未再入仕途,但其后辈在思齐这种燕冀精神鼓励下,代代不绝于诗书,辈辈有博学者铭世。

清光绪年间(约1877年),同一个大坪村三组,有一农民名何育方,娶妻魏氏,婚后刚生一子则早逝,魏氏十九岁偏居不再嫁。除孝敬公婆外,还悉心教导小儿宗盛攻读诗书。家贫欠纸笔,即由魏氏去徐家河背回河沙置于簸其之内,令儿子用竹筷代纸练字。出世失父之子,生于苦境之中,却也相当刻苦。到十四、五岁,就在当地小有文风才气。至光绪十七年(1891)赴保宁府考秀才,主考官阅完该生考卷,深觉不同凡响,专门接待询其家事,生以实告。主考官支学召深受母子事迹感动,准备向朝廷申请“贞节牌坊”,又觉恐难遂其愿。只好借南宋文学家欧阳修幼年丧父,靠孀居母亲纺绩供读,家寒无笔,母令其伏沙坝,用苇杆代笔,河沙代纸,勤学苦练,终成一代文豪的典故,亲书“画获高风”四字,勉励魏氏之高风亮节。

宗盛回乡后一边继续深造,一边请人将学台所赐字刊刻于倒石桥右侧的悬岩石壁上,后来宗盛虽学业有成,但由于朝廷科举渐废,本人家寒,也无意再求功名,在何家大坪一代,设馆授徒,直到60岁时逝世。

宗盛虽有才而难为官,虽属遗憾,但其母魏氏育子成才之高风;本人造福乡里之美德,却同壁上刊刻一样,虽难逃“WENGE”厄运,但始终深铭在人民的心中。

THE END
打赏
海报
平昌何姓石刻励学的故事
在今平昌县粉壁场(今粉壁镇)“倒石桥”和“铁吼寺”附近各有一幅镌刻于悬岩,直径约一米多的颜体大字。一曰:“画获高风”,一曰“燕翼书田”。两幅大字皆为劝学励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