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震生于1885年,平昌龟板垭(今石垭场)人(时为从化乡锣乐坝,现属于三十二梁镇管辖)。他少怀大志,乐学善思,勤奋读书,深受启蒙老师孙坚三欣赏,赞为“神童”,文武双全,精于少林拳术,后随父住巴州。190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巴州中学堂”研习新学,毕业后,考入“保宁师范学校”,后再升“四川法政学堂”。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同盟会,孙洪震与同乡董修武、李炳南等加入同盟会,孙洪震后任国民党理事。1911年,保路运动爆发,9月,他受保路同志会总部的派遣,到川北策划响应,声援保路运动。

孙洪震日夜兼程回到平昌招募民军,亲率20余人奔赴保宁(今阆中),向城内守军宣称:“革命大军以怒涌川腾之势,直捣保(宁)、潼(川),若不缴械投降,恐城破鸡犬难留……”保宁府官迫于压力,开城投降。孙洪震遂发告安民,改陋习、布新政。

保路运动结束后,孙洪震在湖北参与领导武昌起义。1913年,袁世凯叛变革命,全国各地纷纷独立讨袁,同年7月16日,孙洪震与龚焕然、母剑魂、庄严、赵秋圃、孙宝庆等人在阆中组织讨袁运动,冲进观察使署,活捉护卫武官,官兵全部投降。义军占领阆中后,成立北伐军司令部。7月21日,四川总督胡景尹派高培德率军与张作藩潜回阆中,袭击义军,孙洪震被观察卫队擒获,不愿听从阆中县知事张建侯的劝降。7月23日,孙洪震与龚焕然、孔宝庆、庄严一起就义于阆中城西门外,临死前大呼:“本参谋为国捐躯,素不畏死,勿用绑”,时年28岁。

1918年,为表彰孙洪震为国捐躯的壮举,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特从国库拨发抚恤金,并在石垭场南头垭建纪念碑一座,石高5米,顶帽饰九龙捧圣浮雕图案,碑正中刻“癸丑革命殉难烈士孙公洪震字东瀛先生之神道”。两侧楹柱刻联为:早岁著勋名,曾举义师因护国,满腔皆热血,为除帝制竟捐躯。横额为“一朝千古”,碑文和楹联均为书法家虎卫所写,字迹工整。可惜,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视作为“四旧”而损毁。

3 thoughts on “孙洪震传略”
  1. 孙洪震殉难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抚恤其家,并在石垭场立纪念碑。碑上镌刻“早岁著勋名,曾举义师因护国;满腔皆热血,为除帝制竞捐躯”一联。
    石垭乡在建场镇初期,又名龟板垭,其名意源于孙洪震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板在”文革四害“横行时被毁坏,溺于粪池,后有在街有识志士收藏,为供后人缅怀瞻仰,将碑板中被破坏掉的极少数悼词予以恢复,现保存完好。其残碑现仍堆放在石垭乡街头。

  2. […] 令人惊叹的是平昌孙洪震在保路运动中以20余人勇占保宁(今阆中)、漳川的战绩。孙洪震(1885年一1912年)字东藏,平昌石垭场人。孙中山在日本组成同盟会后,他在国内加人同盟会组织。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他受保路同志会总部的派遣,到川北策划响应。他日夜兼程回到平昌老家聚会亲友,招募民军,亲自率众20余人驰赴保宁,向守军宣称:“革命大军以怒涌川腾之势,直捣保(宁)、撞(川),若不缴械投降,恐城破鸡犬难留……”保宁府官闻风丧胆,只好开城就降。孙洪震遂发告安民,改陋习,布新政,有条不紊。由于孙宴清、孙作宾等所率后续援兵延时未到,被城内官吏、恶绅、散勇察觉,乘其势孤反扑,孙洪震被困,流弹中脑,壮烈殉国,时年28岁。民国初年,为表彰孙洪震为国捐躯事迹,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从国库拨发抚恤金,并在石垭场南头建纪念碑一座。碑的正中刻“革命殉难烈士孙公洪震字东稼先生之神道”。两侧楹柱刻联为“早岁著勋名,曾举义师因护国;满腔皆热血,为除帝制竟捐躯”。横额是“一朝千古”。碑文和楹联均为书法家虎卫所写。这一近代纪念性文物,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四旧”而毁损。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