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醇”酒的来历
一千多年前,平州(今平昌)县境地广人稀,物产丰富,盛产稻米、小麦、土米、高粱,富余的粮食自然成了酿造美酒的原料。境内遍布“烧锅”、“糟房”,家家户户米酒飘香。该米酒没有经过蒸烤纯化,度数不高,一口气喝上几碗也不醉。酒虽好,但因农耕文化局限,未进人市场,只是自酿自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朝廷严厉禁酒。一湖北籍唐姓酒师携家人川避江口分州(即今平昌),他发现江口境内山高皇帝远,禁酒令并未怎么施行,于是重操旧业,从农户手中买来稻米、高粱,精心酿造出一种比米酒更香、更来劲的烧酒,名曰“酊缸酒”,深受江口百姓喜爱。只惜州境层峦叠嶂,沟谷纵横,醇厚清香的“酊缸酒”未能卖出江口分州。
清同治年年间,柳州(今白衣镇)籍举人云南布政史吴德溥因抚边有功,回朝面圣后回乡省亲,喝了江口颇有名气的“酊缸酒”后,觉得故乡佳酿,颇堪造就。他回京后,遍访各地民间酒坊,博采众家酿酒技艺,终于学得一身绝技。同治九年(1870年)。吴德溥告老还乡,在沁心泉旁建造自己的酿洒坊,开始大展身手。吴德溥所酿“小酢酒”因得宫廷御酒制作玄妙,其品味自然比“酊缸酒”又胜一筹。其酒后来传入宫中,同治皇帝赞不绝口,甚至还想御驾到蜀地江日,品尝这人间仙洒。无奈蜀道险阻,未能成行,却降旨县令每年将江口“小酢酒”作为贡品晋献朝廷。江口美酒从此名声大振,誉满京华。
家乡美酒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在异地做官、经商的江口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江苏海州知州廖纶,晚年隐居江门,常与文友漫步山林,畅饮“小酢酒”。他著有《养泉诗抄》、《枯廋随笔》,镌《江阳十景》于鹰岩石壁。
这位清末文化名人,正是今天“江口醇”的创始人。
相传一日廖纶醉游南台山,见山上古木参天,奇花异草葱翠,涓涓溪水垂帘,汇于龙泉崖口。好水酿好洒,他为神奇龙泉的叮咚声所激发,用南台清泉白酿关酒的灵感油然而生。廖纶下山后,即邀亲友伐木凿石,建坊酿酒。为了酿出比曾受皇帝青睐更胜一筹的好酒,廖纶走出家门,三顾沁心泉,五访吴德博,并请来绵竹酿酒高师,仿剑南春的制法,融进本地特色和宫廷秘方,反复调制,终于酿出香醇回甜,爽口尾净,饮后回味无穷,又上一个档次的“南台酒”来。“南台酒”一上市,便深受嗜洒者欢迎。除州境城乡争购外,还远销绥定(今达州)、巴州、渝州(重庆)、锦官〔成都)等地,供不应求。
蜚声川内的南台名酒经“江口醇”人百余年励精图治,不断改善工艺,以优质高粱、糯米为主要原料,辅以核桃、枸杞、天麻、虫草等10多种可食用中药材配制发酵酒曲,采用窖中窖复式发酵工艺,经无数次艰苦试验,无色透明韵“江口醇”保健酒便以它的醇厚、清香牢牢扎根市场。1991年5月在东京国际酒类质量评比中获金奖后,“江日醇”更是名声人噪,成为川酒中的佼佼者,被誉为“第七朵金花”而闻名全国,走向世界。至2004年,“江口醇”发展壮大成为具有13大系列近200个规格品种的品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