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六门场的来历

老六门桥
老六门桥

据传,宋时僚人(俗称南蛮子)沿长江逆水迁徙,沿着支流,寻其居所。为避兽袭,常将沿河石头凿空,供其居住。“僚人在山谷者,穴居野处”,“穴居”,指的就是在石凿的洞穴居住。僚人凿的穴洞,今六门乡有多处,唯整石洞穴闻名遐迩。此石四壁凿有六个蛮洞(因蛮人居住而俗称蛮子洞),各洞高约八尺,宽约丈许,深一丈两丈不等,底平壁光,防风避雨,冬暖夏凉口故沿河两岸,便得名“六蛮孔”;又因此石顶圆似帽,人们又称“六帽孔”。

几经沧桑,环境恶变,僚人繁衍无力。死于石槨(同“椁”[guǒ]),无棺木,洞穴便又成了僚人的墓葬,后人又叫这里“六墓孔”。可惜,1984年六门乡修建石桥,巨石被打掉,用作修桥之用,至今仅有遗址尚存。

不知是沾了此石的灵气,还是这潺潺的溪水滋润着两岸的泥土,“六墓孔”沿河两岸麻柳丛生,小若碗口,大如桶粗,每逢春夏,郁郁葱葱,绵延数十里,甚是喜人。清康熙年间,湖广移民人川,“六墓孔”居户口增,村民和地方官员打算在“六墓孔”上游三叉河建场。随即择良辰吉日准备修建。动工当日,儿个木匠将一根原木抬上马凳,按习俗头三斧砍下,看木屑的飞向,再用其卜卦,占卜吉凶,卜选址是否兴发,定开工是否吉祥。一大师傅“嘭嘭嘭”砍下三斧,只见一木屑飞到两丈以外,正准备前去捡起时,一只喜鹊“喳喳”叫了几声,“扑扑”落地,叼起木屑飞上当空。儿个木匠凉愕不已,只见喜鹊绕头三圈,直往下游飞去。“快追!可能是神仙指路来了。”儿个木匠顿时醒悟,急忙追去。未多时,那喜鹊飞到六墓孔那片麻柳林上空,将木屑丢在林边的一块大草坪中,又“喳喳”叫两声,飞走了。

几个木匠及后面的人追来一看,果然此地是块风水宝地,清清河水,倒映蓝天,巨石耸立直挂白云;两岸苍翠,碧波荡漾,成群白鹤点缀林间,雀鸟鸣叫,如歌当空……

众人商议,遂将场址改为麻柳林边的大草坪。起初,多是草房,逐渐为交易和歇息之所,后称“麻柳场”。

清嘉庆八年(1803年),人称“川北神医”的严会筵和绅士丁福云、王映开聚众募捐,在巨石顶上修起关帝庙。庙耸石上,站高望远,既可观景,又可敬神,来来往往,人流颇多,场镇也日渐兴旺。后几遭火烧,店房无存。人们以为此庙不祥,带来灾难,将其拆毁。而场镇经几度扩建,店房增多,市场繁荣,取和平安定之意,定名为“中和场”。

民国9年(1920年),杨模之任中和场团总,受“六帽孔”启发,观蛮洞口如房门,更名为“六门场”。从此,“六门”一名,沿用至今。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完成双提农税,要交售国家公粮,经常有人背粮或赶场过河时不小心掉入河里,老百姓就聚众哄闹,愿意自己出钱,要求政府组织修建一座大桥。后经政府与匠师反复实地勘察,研究协商确定。为确保既减轻老百姓负担,又降低造桥成本,考虑就地取材和石料运输方便,决定在六门河上取六蛮洞的石头修桥。1982年年初动工,几十个石匠开始动工凿开这块巨石。包工头何师傅保证,不出现任何伤亡事故,医院碘酒消毒水都不用。果然,特别顺利,1983年8月,大桥竣工,石头也刚好用完。

何师傅还雕刻了四尊不大不小的石狮子安放在两岸桥头,说是吼狮镇邪。当时,人们思想保守,认为这是搞封建迷信,何师傅被传唤去乡政府住学习班若干天,最后写了检讨才被放回来。按民间传统仪式,巴中的杨师傅和平昌的何师傅一起共同主持了祭桥。杨师傅还曾说过,可惜啊今后六门场要死六个姑娘。当时人们感到惊奇,也并没放在心上,引起注意。

两年后,六门场河里果然相继死了5个年轻女子,人们一时间议论纷纷,过河时都产生了恐怖的心理。没想到第三年一谭姓女子殉情跳河而死,正好死亡六个。从那以后,六门场河里也就再没有死过人了。

THE END
打赏
海报
平昌县六门场的来历
老六门桥 据传,宋时僚人(俗称南蛮子)沿长江逆水迁徙,沿着支流,寻其居所。为避兽袭,常将沿河石头凿空,供其居住。“僚人在山谷者,穴居野处”,“穴居”,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