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入川前川北社会概况
川陕革命根据地地跨川陕两省,纵横四、五百里,人口500多万,山峦起伏,水系密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当年信息闭塞,交通梗阻,人民勤劳朴实,适宜武装割据。
川陕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在川北,计有通江、南江、巴州、平昌、阎中、苍溪、南部、仪龙、营山、达县、蓬安、宣汉、万源、开江、广元、剑阁、昭化、旺苍等18县;川东有城口、渠县、开县、大竹、梁平等5县;陕南有宁强、镇巴、西乡等3县。其中通江、南江、巴州、平昌(即今巴中全市)、旺苍、万源、城口等7个整县,仪龙、广元、昭化、阆中的大部分为巩固的根据地,其它各县为游击区域。
当时,今巴中市为通江、南江、巴中3县,人口约120万,称为“通南巴”。红军入川前,在国民党统治下,四川军阀之间长期混战,1931年到1935年间即有470余次,居全国之首。国民党四川各派军阀驻防情况是:21军,军长刘湘(兼任四川军务善后督办),驻重庆,防地为川东的大部及川南一部;24军,军长刘文辉(兼任四川省政府土席及川康边防司令),驻成都,防地有西康全境及川西、川南各一部;28军,军长邓锡侯,驻成都,防地有川西北10余县;29军,军长田颂尧,驻漳川(今三台),防地有“通南巴”等川北大部及川西一部,共26个县;20军,军长杨森,驻广安,防地为广安、营山、渠县、岳池等县;川陕边防军(后为23军),督办刘存厚,驻达县,防地为达县、万源、宣汉和城口等地:军阀、言僚和豪绅地主三位一体,占地设防,拉丁派款,委官敛财,屠戮人民。在田颂尧的防区“通南巴”等地,各种捐税累计达100余种,田赋预征到1983年,人民拜几活苦不堪言,“尖尖山,二斗坪,苞谷红苔胀死人,茅草棚棚笆笆门,要想吃干饭万不能”的民谣,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巴中先后掀起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点燃了民主革命的星星之火。1926年至1928年,巴城爆发3次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反对军阀政府榨取农民高额的“特别捐’,“团防费”,愤怒的学生砸烂国民党地方征收局,赶走县长,“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口号深人人心。
1927年,在共产党员苟寿南等组织发动下,巴中兴文、清江一带率先打起川北农民运动大旗。他们成立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夜校,数百名觉悟起来的农民,牵上猪羊扛上农具到县衙“交物抵款”(抗捐)。1932年,南江人民反对“预征烟款”,上万农民拥进县城闹大堂,高呼“捐税太重,活不下去!”,开始了抗捐运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