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古镇——深山藏奇毛浴镇
毛浴镇位于通江县城东北13公里宕河下游,此镇处在宕河主流和左侧支流圆池河交汇处。这里从后山直冲一个宽不到一百米、长近1公里的狭窄小岛,小岛两边,二水分流,岛尖,二水相合,毛浴镇即建在这狭窄的小岛上。镇的四面环山,镇坐落在狭长的小岛上,构成一幅深山奇特的风景。
毛浴镇建于唐而盛于明、清,旧名曾用龙蛇镇、毛驴镇。取名“龙蛇镇”大概是因为地形像“二水洗铧”,古镇像龙蛇一样伏水上而得名。取名“毛驴镇”大概是因为明末清初,北人南移,带来许多运载东西的毛驴。古时陕西的镇巴,四川的万源等地及通江一带的货物大多用毛驴等牲畜运到毛浴码头上船,在毛浴的河坝里有大量歇息的毛驴,老百姓故叫做毛驴镇。以后易名为“毛浴镇”,据说是清咸丰皇帝的四弟爱新觉罗·胡宝福,人称四王子,因故被谪放到毛驴镇守备道,他认为“毛驴镇”不好听,便改名为“毛浴镇”。
毛浴山上鸡子顶真武庙在明、清年间,香火甚旺,每年二月初,便有东北各郡县及重庆的男男女女络绎不绝前来烧香,直到秋末才慢慢停下来。清顺治年间,生于毛浴的“通江三李”之首李蕃一次回乡来到山上,忽遇真武庙募化主持人欲往阆中、苍溪一带化缘修缮庙宇,有感而发,撰写了《募修鸡子顶真武庙疏》一文,为古毛浴更增添一份神秘色彩。
毛浴于民国初置乡,1932年底,川陕省苏维埃建置赤江县及毛浴镇于此。建国后,为毛浴乡人民政府驻地。街房沿河岸线状布列。镇上有明末副总府、清初守备署遗址;有红四方面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会场和赤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明清时期,毛浴镇因扼县东县北交通要冲而成为军事要地。明末,于毛浴设副总府以镇川北,将原设13隘改为5隘(茶坝、望星、洪口、羊圈、土地坎),以副将统之。清康熙二年(1663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毛浴先后设守备署。守备署主将为四品武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实行新政,改局为区,毛浴仍属守备道制。
毛浴自明、清以来,驻军较多,修建的古建筑也较多,仅街上便有“一厅、二衙、三校场、四乐楼、五城门、六古庙”。一厅为演舞厅,原建在小河边塘坊上,为营伍操练军功、演习武艺的检阅厅。二衙包括上下衙门。上衙门为二进三堂四合院,前有厢楼峙列左右,院列石狮一对,高丈余,石狮的一只耳朵上可坐两个成人,刻造精巧,雄伟壮观。1954年建粮仓时,就地深埋。上衙为守备道官署,庭堂廊庑,秩序井然,当时轩冕堂皇为一时之胜。民国前期,衙前为第四高小校舍。衙后三堂为一区署。民国后期为联保、乡公所、仓库等地,现建为粮库群。下衙门紧接上衙门右侧,为一进两院,有厢列左右,规模较上衙小,系师爷办公处。两衙基地相连,檐牙相接,共占地2808平方米,今皆属粮库地。三校场之一的老校场在毛浴西岸,为去毛浴的必经之地,现被洪水冲成旷坝;二为小校场在演武厅前,为操刀练剑之地;三为箭道操场,专供营伍短兵相接的军事训练和跑马射箭的近程演习,故名箭道里,今为毛浴粮管所箭道仓地。四乐楼指衙坝、张爷庙、火神庙、娘娘庙中的四个乐楼,其形式均为翘角重檐、亮柱式。前有舞台,后有化装室,它的天花板、地罩台口有精雕彩绘的剧类图案。据张爷庙的乐楼碑记载,系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推及其余三座乐楼,亦属清朝所建。每座乐楼规模相等,各占地276平方米。当时毛浴有五道城门:上衙门外曾家坝城门、上街城门、小街子城门、大河沿永庆门、下街嘉庆门。小街子城门两边的石刻对联已毁,只有横批“柳营春色”四字。这是毛浴曾设守备署之石刻,为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毛浴镇上六座古庙,系清代修建,供奉的神像属传统的民间信仰,庙名随神名而定,为张爷庙、观音殿、火神庙、城煌庙、关帝庙和文昌宫。
自明清以来,毛浴便是通江最繁华的水码头。在没有汽车、铁路、航空的时代,人货运输主要靠水运。毛浴木船可直输重庆,合川、达州一带的商号老板常深人毛浴,进行交易。一到春汛时期,毛浴河下起卸货船达数十艘之多。明末清初,营山商人邓国兴首贩丝绸、布匹来毛浴贸易,遂开设了“协和”商号与“长发行”棉花店,也引来了大批来毛浴经营布匹的营山帮,并发展了白纺自织的小手工业兼个体经商户数十家,使毛浴成为通江棉布、丝绸交易中心。又有渠县人王自清在毛浴造出16把挠片的木船可载重50吨,开了载重致远的先河。当地崛起了“兴顺和”、“兴顺祥”两商号,他们还与水运的渝合帮、陆运的陕南汉洋帮取得信息行情的密切联系,也加强同外埠商人合作,进行联营木筏、贡盐、布匹、山货、药材等生意,两岸桅杆帆船,长达里许。毛浴水运与陆上搬运历来互相依存,沿岸有40多家百姓,世代经营小艇短航业,或拉货或载人。在水运繁忙季节,镇上居民及附近闲散劳力便来码头结合成搬运组搬运货物,1952年毛浴还组建了水陆社。
毛浴镇有正街、小街各一条,上城门外有专卖粮食的斗市,街两边的木柴市,街叉口的油摊,正街两面的盐摊、案桌、布摊均热闹拥挤。布货、杂货、药材摊穿插街市中心,纸货铺、糕点铺、酒馆、炒菜馆分设上、中、下三段街内,可以说商贸活跃,热闹非凡。
毛浴的繁华,带动上下三里路的石门子、高石梯各形成了一条街,通江的名小吃就被毛浴占了一半,老百姓给毛浴名吃编了句顺口溜:石门子的醋、毛浴场的醪糟、双摊子的烧馍、龙溪沟的花酒。
毛浴的戏楼达三个之多,过去唱川剧的男女名角不少。建国后毛浴川剧团移至县城,成为通江县川剧团的前身。古镇毛浴地处大巴山深处,明、清以来,这里的经济、文化繁荣,人气旺盛,“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真是深山藏奇。建国后,由于陆路交通发展,小江河水路运输萎缩,其水码头的繁荣才渐渐逝去,然而这水码头山秀水美的风貌却存人间。
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苏区,毛浴镇设赤江县。1934年11月l日,川陕苏区在毛浴召开了党政工作会议,到会是连以上的政治工作干部,会议讨论了当前形势任务,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作出了《全军政治与党务工作决议案》,制定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几个细则,特别是制定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16字训词,集中体现了红军精神,成为今天巴中人民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