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龙凤乡故事——石公山漏米岩的传说

通江县龙凤乡的石公山上,有座岩洞,名叫漏米岩。提起这漏米岩,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呢。

据说,从前有两个讨口子,都是家乡发生特大水灾出来逃生的。一个讨口子年纪六十余岁,人称老讨口子。另一个年龄才三十来岁,人称小讨口子。他俩虽然年龄相差过半,但却是一对在患难中结交的朋友。

他们是怎样结交成朋友的呢?经过是这样。小讨口子讨饭,人们总鄙视他,说什么“年轻八轻,不干活,讨饭吃,没志气”,所以他总是讨不到饭。一天,他饿得气息奄奄,偎依在路旁一尊石头边,嘴里哼哼有声,眼看将要死去。幸得老讨口子路过,他见路旁这位年轻人,面色焦黑,骨瘦如柴,知道一定也是饿饭的可怜人,便将自己讨来的一碗稀饭给他喂下。稀饭一喂完,小讨口子眼睛渐渐睁开,手脚慢慢活动起来,不一个时辰,人就全活过来了。小讨口子活过来后,见身边给自己喂饭的老讨口子,拉住便跪拜,口里不住的喊“大哥”“恩人”,眼泪也扑簌簌地流了出来。老讨口子忙把他拉起来,说:“小兄弟,不必难过!你人还年轻,度过眼前难关,必有光明大道在前。”就这以后,小讨口子总是离不开老讨口子,讨来的饭同吃,要来的钱同用,真是成了忘年之交。

龙凤乡石公山

岁月如流,时间很快过去一年。一天午后,两个讨口子路过石公山,突然下起雷阵雨。他们见路旁一石岩,便进岩洞躲雨。岩洞虽不很大,却很于净坦阳。来到洞内,雨越下越大,他们便各自找块地面睡起觉来。老讨口子身子很疲乏,一睡就睡着了。小讨口子精力很旺盛,睡在那里东瞧西望,没有睡睡。忽然他看见岩顶有条缝隙,缝里亮晶晶像是米粒。他拈起一根树棍去刨,创出来果然是米,很像上面有米仓似的。再刨再漏,但漏得不多。他看看侧面的老讨口子,还在酣睡着。他想把这事告诉老讨口子,觉得米漏得太少,不解决问题;想不告诉,又觉得难以脱下人情。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还是不告诉的好,便蜷在那里入睡了。

太阳西下,雨过天晴。老讨口子醒来,觉得肚子很饿,忙叫小讨口子起来赶路。小讨口子装着未睡醒,只是含含胡胡答应,不肯起来。老讨口子想,到也是,前三十年睡不醒嘛,就让他好好睡一觉吧。于是留下碗筷瓢罐,独自一人一下山讨饭去了。

等老讨口子一走,小讨口子翻身爬起,忙用小棒刨米,刨到天黑只刨了半碗米。也好,够一个人吃了,这才开始生火煮饭。这米虽不多,可好,煮出饭来香喷喷的,小讨口子美美吃了一顿。

第二天,小讨口子睡了一大觉。起来后又去刨米,等刨得半碗才煮饭吃。到他正端起碗吃饭,远远望见老讨口子来了。怎么办?也是忙人无计,小讨口子放下碗,就钻进树林子里去躲起来。老讨口子来到岩里,放下讨来的饭找小讨口子,怎么也找不着,喊也无人答应。看看罐里碗里的稀饭,稀饭还热乎乎的。思前想后,知道小讨口子是在躲避自已。于是长叹一声,拈起地上的石子,在岩壁上题了一首诗:

稀饭碗未冷,找死不见人。打狗棒还在,早忘饿饭情。

题毕、将石子狠狠的投到地上,提起带来的饭又下山了。

等老讨口子走远,小讨口子回到岩里,看到了岩壁上的诗,说:“这不是我无情,只因岩缝漏米太少,怎能养得活两人呢?”

从这天起,小讨口子再不需远去讨饭,饭自然有吃。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讨口子思索起一个问题来:岩缝漏米之所以漏得少,一定是缝隙太狭小的原故;要是把它打大一点,那肯定会漏得多些,到那时我就什么都有了。

一天,他借来锤錾,猫在岩内修理岩缝。岩缝越修理越大,可是米越漏越少。这时他忽然听到老讨口子喊叫的声音,忙拿起锤錾钻进树林子里去躲藏。可这次老讨口子并不见来。过了一会,他回到岩洞,岩缝里的米全没有了,他用树棒再刨,也不见漏一粒米来。小讨日子发气了,他认为一定是老讨口子在作怪。于是他拿起打狗棒,冲下山去,说是要跟老讨口子拼了。

两讨口子的下落,从此不明,漏米岩却留下了这令人难忘的故事。(讲述人:龙凤赵琼林)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龙凤乡故事——石公山漏米岩的传说
通江县龙凤乡的石公山上,有座岩洞,名叫漏米岩。提起这漏米岩,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呢。 据说,从前有两个讨口子,都是家乡发生特大水灾出来逃生的。一个讨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