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在平昌:望京寺的故事

在平昌县望京场(望京镇望京村)背后。有一山峰,拔地而起,逶迤缠绵,活象一条金龙腾舞,人们便呼为“金龙台”。就在它北面平行相距约1500米的一个两面敝开的山湾中,座落着一幢两进式的四合院寺庙佛罗寺。

望京寺旧址
望京寺旧址

后山主峰(海拔1200米)悬崖上,一株巨大的桫椤树迎风屹立。左右山峦起伏,古树葱郁,藤蔓交错,苍鹰盘旋,正面平缓。桫椤树前三、四百米又有一“晒经石”,四周绿草悠悠,显得宽敞神秘,堪称一地名胜。

晒经石
晒经石

永乐元年(1403年)秋,明朝第二代君王朱允坟(明惠帝),身披民服,风餐露宿,四外奔波,落魄于当时有息闭塞、山路崎岖的西蜀。最后隐避于佛罗寺。

洪武三十一年(1362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子朱标早故,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史称惠帝。惠帝当政后,各地拥有实力“藩王”均系叔辈,时自己威协很大,于是按黄子澄、方孝儒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员”的禁令。不到一年,先后废黜(读音:chù)了五个“藩王”,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当年末,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保皇安”为名,举兵南下直指南京。时惠帝只能调兵十余万,与朱棣激战于中原,且屡遭败北。朱棣乘此渡过长江天险。占领应天,宣布夺取了皇位,改号“永乐”,迁都顺天(北京),即历史上的明成祖。朱棣夺位后,焚烧都城,四处捕惠帝、杀近臣,意欲斩草除根。时惠帝从地道逃出京城后,为保性命,只留二三个跟随,弃龙袍,扮百姓,改性换名,销声匿迹,开始政治避难。

建文皇帝隐居佛罗寺前,曾长途跋涉,取道云南、贵州,于“永乐”二年(1404)进入四川重庆。后经江北县,正渡河时追兵至,只得沿河北上,一路躲藏。到“永乐”三年(1405)方到今邻水,得隐逸进士杜景贤的保护。其间他还到过善庆里、白水河(今大竹、邻水)一带,(通川日报1986年6月13日第四版所叙大竹、邻水岳池、巴县等县志记载),最后定居在人烟稀少,山高隐秘的巴中金龙台(今平昌辖)佛罗寺。后来杜景贤曾到寺拜访过建文帝。此后,建文帝还经常在庙后桫椤树下,面向南京方向久久呆坐,举首遥望,言行异于常僧,这更引起庙中和尚的惊疑,隐隐听到一些传闻,便猜想这个时常遥望京城的和尚便是建文皇帝。但慑于怕株连,故守口如瓶,不敢妄言。

建文帝隐居佛罗寺长达四十余年,垂暮之年,自觉凄凉。但终不敢暴露身份。他本想在暝目之时传名后世,但又怕掘坟露尸,故一生没有留下迹象,只是在佛罗寺正殿东侧壁上题了几首感叹诗。民国时民兴乡何献功,在白岩洞沙坝子教私塾时,曾将三首诗给学生讲解过。望京乡大沟村年过古稀的白崇松老人把这三首诗抄录在一个小本子上。现将录于后:

(一)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苍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望禁城今夜月,六宫扰望翠华临。

(二)

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

(三)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三首诗没有落款,具体时间无考。但据诗意看,前二首应写于流落西南途中。蔡东藩在《明史通俗演义》上也这样论定。但第三首却是他在佛罗寺“寥落四十秋”,而“白发盈头”时所写,并复书前二首,否则,蔡东藩决不会在《明史通俗演义》上只写前两首,不写第三首。

建文帝死后,埋葬在寺后左侧山里。墓前有块“犀牛石”,上面立着一块正方型石碑.上书“和尚坟”三个大字。当时人称“朱大和尚”坟。直到明末清初,驻庙和尚才根据遗诗和上辈和尚的传说,认定“朱大和尚”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为纪念他修佛罗寺和含泪望京的苦心,故将佛罗寺命名为望京寺,以后的乡场也叫望京至今未变。

THE END
打赏
海报
建文帝在平昌:望京寺的故事
在平昌县望京场(望京镇望京村)背后。有一山峰,拔地而起,逶迤缠绵,活象一条金龙腾舞,人们便呼为“金龙台”。就在它北面平行相距约1500米的一个两面敝开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