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军胡大海魂归平昌县
民国丁卯《巴中县志》479页载:“明将军胡大海墓,土人言在县北邱家堡之大海山下”。《辞源》载:胡大海,明·开国功臣,今安徽泗县人,死于浙江金华。那胡大海怎么又来到巴中平昌澌岸乡(现平昌县云台镇)的呢?这就要从传说说起。
元朝末年,在离抗击元兵主战场“小宁州”东二十余里的“三台山”(解放前为邱家乡辖,现为澌滩乡辖)半山腰,一户胡姓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小男孩子来到人世。这个婴儿,下地就大哭不止。却也作怪,但一见到灯光、日光等随之息声。人们都在推侧:为什么他见光明而不哭?直到后来投军跟随朱元璋,身经百战,封了大将军,人们才渐渐领悟:原来他“见明不啼”是说他将来要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的预兆!
胡家小孩虽属老二,但其长像到四、五岁时,就与自己的哥哥和邻居小孩子不一样。特别奇怪的是他的两束眉毛,简直象两把宝剑,斜插于眉宇之间,加上虎背熊腰,声音粗壮,人们就给其取个绰号叫“白面张飞”,代替了他叫海娃子的乳名。他的父母见小子身强力壮,就将其拜寄给老官庙的土著人——姓杜的抗元老兵学艺练武功并取名大海。姓杜的寄父观其身手相目除传授一套祖传的枪法外,主要技法是令其将泥滩子河边的鹅卵石向叶河岸边投掷(当时河面仅十余丈宽)。三年出头,河对岸的卵石已堆了一匹小山,众人也夸说“白面张飞一定有造化”。又有凑巧,就在他三年师满回山之时,路遇两头枯牛打架不可开交,无人敢近。这个学过武的“白面张飞”见两牛已打得双眼血红,就挽起袖子说:“众位叔伯闪开,我来择这个架”,只见他两手各抓一牛的犄(JI)角往外一推,一个“力推华山”之势,两条牛就乖乖的被大海两臂隔开,动弹不得,直喘粗气,不敢再斗,此举一时在家乡一带成为奇谈。
朱元璋在镇压了红巾军,并基本击溃了元朝统治的消息传到平昌一带时,“白面张飞”已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了,于是他拜别了爹娘,离江口,出巴江,下夔门,抵九江、投奔朱元璋麾下当兵,由于大海身手不凡,人又豪爽,在军营中颇有声望,很快由军士一步一步上升到统领几十万人马的将军。在攻打太湖的战斗中,又对朱元璋有救驾之功,很受朱的赏识,南京建都后被封为“大将军”。大海在京三年,即发现新皇帝也同历代帝王一样,只可同患难,不可共荣华。深信刘伯温的卦卜之说,即以抚养双亲为名,累求致仕返乡,得到朱元璋的许可,赏他一千五百两白银返回三台山:一边疗养身体,一边过隐居生活,还隔三岔五教邻近的小孩耍枪弄棒。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小时的“‘白面张飞”就是今日之朝廷重臣,挂有“保驾大将军”的头街。
大海回乡,已届六十岁了。眼见山民的生活并未因朝廷的更迭而有所改善。相反,还由于连连天灾。导致盗盗蜂起,民心倒悬。一些饥民自发组织,就“打富济贫”、“吃大户”者此起彼伏,闹得四邻自危。鉴于此情,大海公布了自己退位之前的官街。拿出自己的赏银,在三台山依岩用石条砌成近丈高的石寨墙,广设燎望孔,整寨设四门,挖有水井数口,置茅房百余间,同时广栽柏树,还搬迁几十户无房村民上山居住,以防万一。胡大将军造福桑梓,使当地百姓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后来,胡大海逝世了,朝廷还派大员前来三台山吊念致哀。并口喻将三台山更名为“大海山”,山寨更名为”海山寨”以示怀念。大海遗体葬于胡姓官坟园。因朝廷给的银两早已耗尽,乡民只好集资在坟前立一大碑上书:“明将军胡公大海之神道”,众说嘉庆三年被白莲教毁。
嘉庆十年左右,人们化缘在海山寨上修成两进两出的庙堂。左供观音,右奉药王,正为大雄宝殿,有佛像百余尊,一年四季。香烟不绝,不久,原先抗盗贼时挖的水井中有一口竟然水流四溢,逐渐扩成了约一亩多面积清醇透明的水池。
胡大将军带人栽的柏树,都已成为古柏,到解放才分给了农民砍了,唯一蓄了一根高十二米,胸围近二米的大树不分,作为对大将军纪念。至今光荏苒五百余年,古树仍然健在,只显得有些苍老,成此地因何名“大海山”,叫“海山村”,大海以是何许人也的活见证。树立胡家坡的神道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期被老百姓所毁,遗迹尚存。
现在,当地群众对其人其事还津津乐道,随口唱道“三台山,大海山,山上住个胡老汉,一年四季不下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