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古城江阳十景
(八)华寺木鱼
佛头山腰之“华严寺”,是明朝顺庆人(今南充市)吴先用来此先结草为庵,后同当地乡绅募化集资修建。数百年后寺周围的古柏,早已老干虬枝,挺拔参天,兼之有片斑驳婆娑之竹,掩映青瓦红墙,一派禅心佛性的氛围。寺之山门外一百步处的另一景是有一幢幛如盖的古松,挺立山坡接引游人。由山门穿过长廊,越过“玄爷殿”,即是“观音”神像,座龛之后不到两立方丈空间,塑高盈一尺,小到数寸之佛陀像,布局疏密得体,形态生动各异。在观音殿、龙神殿之间的天井内,普种风尾松、紫荆树等,开花季节,姹紫嫣红,映托梵宇。寺之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玉皇、龙王二殿之后。殿内两根木柱上,附有镂空雕刻的滚龙一条,银甲巨爪,作翻云复雨之状,出神入化。柱后正襟危坐三尊释迎牟尼像。其中一尊高丈余,是用两千多斤黄铜铸片镶合而成,金光闪耀,栩栩如生。十八罗汉塑在两侧,佛禽房及殿前分置木鱼、大鼓、铁钟,由于香火鼎盛.僧侣众多,又多设香堂,故寺中木鱼多达数拾个,大都直径二尺许。据传寺中长老为求得正宗木鱼,曾踏遍青山寻料,历时一年未果。由寺庙附近农民,从地下挖出乌黑澄亮不知何树之大木头一块,长老视为至宝,用以制成木鱼及钵孟数十个,寺中五殿,每晨每晚,众僧诵经礼佛,大小木鱼声咚咚不绝,如鸣金石,数里可闻,成为一种独有的听觉效果。靠大木鱼的壁上,多有题词,其中一联曰:“早听木鱼晚听鼓,动观流水静观僧”。寺之大门、楹柱、亭阁、匾额及粉壁皆有精美装饰。如“二十四诸天”、二十四孝、三国演义及鳞毛花卉等,堪称金碧辉煌,精彩纷呈,门前太平池中,饲有各种金鱼,池上方有七扭八曲之古柏荫蔽,更显出佛门的玄妙。
诗曰:
寺中玄妙处,钟鼓木鱼声。 幢幛迎游客,慈悲度众生。 禅心经卷晓,佛性竹松明。 参透空为首,皈依俗事轻。
(九)角井灵泉
位于古城(江口场)后面归仁寺旁,即今平昌县医药公司所在地,相传昔年初建城址于李家河(坦溪辖三溪口),现址之泥土较彼处重,(古时修城需量泥土之轻重,以重者为佳),更有成群喜鹊将木屑叨到八角井处,主持官员认为喜鹊为吉祥使者,即率僚佐至八角井处察看:此地前扼巴江,后据佛头,左右开阔,盘马弯弓,青山漾翠,绿水涟漪,地势险要,乃迁城址于斯。在动工修建中,大石旁涌出清凉泉水,人们便筑起面积约六平米之八角形水井一口,因而名曰:“八角井”。其井泉水甘甜细腻,虽久旱不雨,水位不升不降,城乡居民爱如家珍,任随取之,因又曰:“灵泉”。至今民间尚流传着一个故事云:昔年端午佳节,在望江沱举行龙舟竞赛”抢鸭子,一鸭失踪,遍觅不得。后从八角井浮出;又一年一鸭子堕落井中,主人打捞亦无踪影,后有人告知:望江沱上有鸭一只,主人寻去,果为落井之鸭。由此而说八角井底与望江沱相通。由于历史更迭,县治被废后,又改建成“归仁寺”,于“八角井”石壁上刊刻“归仁县”三字,以示怀古。解放后因修建街房,八角井被填着地基之用,古字亦被毁去,今为高楼大厦,归迹已不复存。
诗曰:
前临二水环,后靠佛头山。
盘马弯弓射,江沱角井攀。
泉清知庶意,土重建城关。
治废归仁寺,楼成字迹删。
(十)蜈岭卧云
蜈岭又名蜈蚣岭,位于县治东面,因山如一蜈蚣横卧于小平原之上而得名。相传古时候蜈蚣欲渡河,被老鹰寨之鹰咀啄痛,蜈蚣缩身避之,故山梁上又有几个山包,为“蜈蚣三曲”之称谓。蜈蚣左右为渭子、楠木两溪分流。山之东面,由于水之冲刷作用,山势急剧向下(通江河)倾斜,每值烟雾漫江之季,雾随河风起伏,绵延至蜈蚣头上的天然“口袋”之中,然后袅袅辞婷缠绕至蜈蚣岭尾端,被华严寺来风所阻,烟云返涌,如此缭绕循环往复。因有山风、河风、高低、强弱不同,蜈蚣岭之烟雾,奔腾形状亦有变化。使蜈蚣时隐时现,若苍龙行云,如困龙惊醒。故有“蜈蚣卧云”之说。
诗曰:
卧云三曲态,左右二溪柔。
岚雾频缠绕,身躯自隐浮。
飘飞形状变,涌动画图留。
山水情无限,风姿润九州。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