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平昌先是廖纶于光绪癸未秋月(公元1883年古八月),将“古城”十景(江阳十景)书于今江口醇酒厂后石壁上面,至今已百年有余。主要有:鹰岩春晓、双江螺旋、狮滩雪浪、南台飞瀑、宝山夕照、龙潭秋月、佛头夜雨、华寺木鱼、角井灵泉、蜈岭卧云十景。

(一)鹰岩春晓

鹰岩即今“老鹰寨”,位古城之东,距城约四华里,背山面水,佳景天成。昔日岩下侠长之河床走廊上,柏树茂密,荫蔽天日,廊下巴江水面之上,樯(qiang)帆如森,走廊两端为渡口。尤其寒冬过去,春天信息方至,知时山鹰,已高鸣于郁郁葱葱之柏林中,树巅,求偶营巢。鹰岩以东之下的柏树林中,则常栖数千里外“归巢”之黄莺、不事迁徒之白鹤、成千上万只喜鹊、斑鸡、红咀灰喜鹊、翠鸟等栖集枝头,各得其所,俨如画图。尤其是老鹰寨地势较高,邓氏“抱璞山庄”墙外花树开花,也较他处提早旬日,人望枝头,便知春至。而“春”为四季之首,“晓”及一日之始,报晓兼寓报春,故有“鹰岩春晓”之谓了。

诗曰:

柏茂江流远,春眠夜梦长。
暾辉临古渡,霞彩伴初阳。
抱朴山庄醒,飞鷹寨顶翔。
滩头人更早,撒网打鱼郎。

(二)双江螺旋

春末夏始,雨季来临,此时之巴江,已一抛往昔“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的温柔,随着春雨带来的山洪,导致河水陡涨,从南江、通江源头如同狂奔野马,狂啸西来。一旦两河无羁狂流汇集巴江书头处望江沱时,两条淡红色狂流尤如两条巨大飞龙,腾起翻江倒海之波浪,造成吞天吸地之旋涡,撞声震耳,啸声如雷。洪水冲来的房料、圈舍木船皆轻而易举地吞入漩涡中。本地的木船木筏俱停两岸深湾处不敢试其锋芒。一幅壮丽之“双江螺旋”图显示于人众,两岸百性、游人,无不惊心动魄,叹为观止,奔腾咆哮到“狮子滩”一带才化险为夷,流入风滩,最后汇入渠江、长江。

诗曰:

呼啸东西至,冲前马放缰。
漩涡浮物入,船筏港湾藏。
避让成豪杰,随流祭命殇。
风滩平稳后,铁链锁龙王。

(三)狮滩雪浪

狮子滩在“双江螺旋”下游一里,因滩口有一巍然巨石似雄狮东顾而得名。又因这一带水底巨石甚多;有似动物坐、立、走者;有似瓜类遍地堆集者;亦有如倒扣之洪钟者;有下险如锅底石磐者,有刀砍斧削之锥石者,形态各异,大牙交错。流水经此,即出现数十米高之波浪似雪片一样飞舞。行船经此,快如飞箭,上下起伏,如行荡板,滩上浪吼,声闻十里之外。当地有谚语云:“水淹狮子口,神仙不敢走”(意为大水刚淹到天生石狮口上,明处之石块,皆成为暗礁,滩势更为险恶,不宜行船也);江口居民还用滩潮声预测风雨。如说“早上狮滩闹,晚上雨来到;晚潮狮子滩,无雨风也癫”。这些都为“狮滩雪浪”的成因、后果,增添了更为神秘的色彩,然因风滩电站的修建其景已被埋入水下。

诗曰:

怪兽江滩卧,无风雪片飞。
舟行如荡板,声吼胜雷唏。
狮口时呑浪,仙身水入扉。
山川多一景,天道自难违。

(四)南台飞瀑

南台,位于城南之台层山坡而得名。从山麓攀登每一台层,皆有怪石林,且变化各异:有似楼台高翘,有似鸟翼奋飞,有如茶盅倒扣,有似骏马奔驰。溪涧之流水,皆沿每层台阶,上一瀑自谷口悬崖凌空而下,逶迤而下,形成天然之瀑。特别是燕子洞恰如白练垂挂于三十余米高的潭底,冲击于石盘之上,水柱激起之浪花、水雾,迷迷蒙蒙,当面有凉风扑来,侧身则击声震耳。如遇日光照射,幻成七色彩虹,使人心旷神怡。当瀑布之水经过大宕嵌时,忽遇横卧如切之岩壁,瀑水只好随岩壁走势,形成玉柱状的第二飞瀑,急急倾注潭中。潭之左岩,又一天然喇叭形之出水口,使刚刚倾泻下来之水,随地拐弯,从这“喇叭”口流下再成第三道瀑。因喇叭扩送声音,使惊雷般之瀑声传送更远。水出潭,狂奔于乱石陡坡之中,泻入“壶天”(在石穴上写的两个字),忽然而逝,下方很快又从壶底部而出,人们称之为“银龙入洞”。今平昌酒厂酿酒之水源,皆是截此瀑而用的。因而一些喇叭口以及“壶天”等字样已被毁而不存了。

诗曰:

谷口悬崖下,盘中溅玉珠。
银波吞宕嵌,水柱入云图。
喇叭雷声远,壶天字迹无。
先贤多智慧,卖酒忆当垆。

(五)宝山夕照

宝山位于县治西面,山顶有一庙,名曰“金宝观”,庙四周青松古柏环绕,景色清幽。观内清修之女,暮鼓晨钟,木鱼清罄,颇有世外之感。庙宇西坡,松柏掩石壁,势如刀削,从岩之边缘垂下多种藤蔓,名称不同,千姿百态,有如发髻,有如元宝,有如马鞍,有如玉带。从廖家花园西望,每当夕阳坠落之时,漫天晚霞,勾勒出参差的山巅和形态各异之古树,本已奇妙非常,然其霞光经庙宇红墙折射,似五彩缤纷之云霓,更显出忽变忽幻、或明或暗,如海市蜃楼的妙趣。特别是随着夕阳下沉,大地上流溢在空中之水气反射阳光,半个天空皆涂上褚紫色的奇彩,可观赏到成群结队晚归的白鹤、野鹰、野鸭,从大宁滩、文家河、龙潭溪轻歌漫舞而来,给“宝山夕照”更添了壮观之情趣。

诗曰:

宝观西峰顶,苍松古柏环。
夕阳闻暮鼓,霞彩醉青山。
禇紫晴空挂,幽灵白鹤还。
船桅隨浪折,落日水中悬。

(六)龙潭秋月

龙潭位于县治之西北面,源于张公、土兴毗界的“兰河子”之流溪。溪流沿佛头山势蜿蜒流入巴河。溪口上一华里处,溪底有大石磐构成的斜台,溪水流过石磐,突然石磐如刀横切,使溪水从约十公尺宽的横切处泻下约10多公尺高的“龙潭”之中。龙潭之水,无洪水时浪平波稳,春夏水涨,厚厚的水帷幕倾泻于深不可测的“龙潭”之中,其声震耳,其势磅礴,尤以两边有粉红色岩石,护住潭水,更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由于潭深不可测,适于水族繁衍,前人在潭侧面壁上,刻有“永禁捕捞”四个大字。使各种鱼类在龙潭中成群结队,往来畅游。时逢秋日,游人在右岩民宅栏杆处凭栏下望,一轮秋阳,竞被飞瀑击得“粉碎”,倒映在岩壁和野花、茨蔓之上,层层波光粼粼,石水浑然一体。如临潭玩月,则更是别有情趣。潭水幽幽,秋虫唧唧,仿佛明月沐浴于潭水之中,恍入仙境;凝视潭水,群星点点,好似无所依托之游鱼,随波荡漾于月影。清代郡守鄱阳张垓(gai),书斗大“碧渊”二字于壁上,笔力遒劲,远近驰名。

还有一些文人在此定韵联诗:

一读兰亭序(陈锡申),濠梁兴勃然(张南高)。

携鱼寻马迹(白乃光),酌酒叹龙泉(严躬修)。

飞瀑鸣雷鼓(口口口),泛波走雪湍(杨先桂)。

流觞(shang)开曲水(口口口),不数永和年(陈锡祐)。

这些诗句,既赞美了龙潭之秋月美妙,又增添了景物文化之底蕴,景美诗美,岂不独具风韵乎?

诗曰:

夕阳飞瀑粹,郡守碧渊书。
岸上观秋月,潭中沐婕妤。
幽然图画美,静寂浪波徐。
若得闲千日,依山傍水居。

(七)佛头夜雨

佛头寨位于县治北面,海拔七百多米,属全城制高点。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巅古寨曲折,依岩筑成,为清代嘉庆“白莲教”起义的农民义军所设,故名佛头寨。山间清晨西面遇雨或雾气升旋可稀见,佛光殉丽,璀璨,幻化无穷。鸟瞰山下,佛头群山,岭簇峰抱,尤如众星拱北,涧壑深幽,溪流蜿蜒,通巴两河,盘绕三面。山风吹来,感有“六月飞云带雪寒”之况。人在山中,则见漠漠云雾;人在山外,则如蒙蒙“夜雨”。透过不尽的烟云,可饱览时隐时现的青山,时聚时分的雾霭,时波时浪的绿水,更添几分身临“夜雨”的色彩。

佛头夜雨
佛头夜雨

诗曰:

雾霭生晨晓,清风带冷寒。
濛濛如夜雨,漠漠似云盘。
璀璨霞光透,深幽涧壑钻。
身居山内外,感慨上心端。

(八)华寺木鱼

佛头山腰之“华严寺”,是明朝顺庆人(今南充市)吴先用来此先结草为庵,后同当地乡绅募化集资修建。数百年后寺周围的古柏,早已老干虬枝,挺拔参天,兼之有片斑驳婆娑之竹,掩映青瓦红墙,一派禅心佛性的氛围。寺之山门外一百步处的另一景是有一幢幛如盖的古松,挺立山坡接引游人。由山门穿过长廊,越过“玄爷殿”,即是“观音”神像,座龛之后不到两立方丈空间,塑高盈一尺,小到数寸之佛陀像,布局疏密得体,形态生动各异。在观音殿、龙神殿之间的天井内,普种风尾松、紫荆树等,开花季节,姹紫嫣红,映托梵宇。寺之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玉皇、龙王二殿之后。殿内两根木柱上,附有镂空雕刻的滚龙一条,银甲巨爪,作翻云复雨之状,出神入化。柱后正襟危坐三尊释迎牟尼像。其中一尊高丈余,是用两千多斤黄铜铸片镶合而成,金光闪耀,栩栩如生。十八罗汉塑在两侧,佛禽房及殿前分置木鱼、大鼓、铁钟,由于香火鼎盛.僧侣众多,又多设香堂,故寺中木鱼多达数拾个,大都直径二尺许。据传寺中长老为求得正宗木鱼,曾踏遍青山寻料,历时一年未果。由寺庙附近农民,从地下挖出乌黑澄亮不知何树之大木头一块,长老视为至宝,用以制成木鱼及钵孟数十个,寺中五殿,每晨每晚,众僧诵经礼佛,大小木鱼声咚咚不绝,如鸣金石,数里可闻,成为一种独有的听觉效果。靠大木鱼的壁上,多有题词,其中一联曰:“早听木鱼晚听鼓,动观流水静观僧”。寺之大门、楹柱、亭阁、匾额及粉壁皆有精美装饰。如“二十四诸天”、二十四孝、三国演义及鳞毛花卉等,堪称金碧辉煌,精彩纷呈,门前太平池中,饲有各种金鱼,池上方有七扭八曲之古柏荫蔽,更显出佛门的玄妙。

诗曰:

寺中玄妙处,钟鼓木鱼声。
幢幛迎游客,慈悲度众生。
禅心经卷晓,佛性竹松明。
参透空为首,皈依俗事轻。
华寺木鱼
华寺木鱼

(九)角井灵泉

位于古城(江口场)后面归仁寺旁,即今平昌县医药公司所在地,相传昔年初建城址于李家河(坦溪辖三溪口),现址之泥土较彼处重,(古时修城需量泥土之轻重,以重者为佳),更有成群喜鹊将木屑叨到八角井处,主持官员认为喜鹊为吉祥使者,即率僚佐至八角井处察看:此地前扼巴江,后据佛头,左右开阔,盘马弯弓,青山漾翠,绿水涟漪,地势险要,乃迁城址于斯。在动工修建中,大石旁涌出清凉泉水,人们便筑起面积约六平米之八角形水井一口,因而名曰:“八角井”。其井泉水甘甜细腻,虽久旱不雨,水位不升不降,城乡居民爱如家珍,任随取之,因又曰:“灵泉”。至今民间尚流传着一个故事云:昔年端午佳节,在望江沱举行龙舟竞赛”抢鸭子,一鸭失踪,遍觅不得。后从八角井浮出;又一年一鸭子堕落井中,主人打捞亦无踪影,后有人告知:望江沱上有鸭一只,主人寻去,果为落井之鸭。由此而说八角井底与望江沱相通。由于历史更迭,县治被废后,又改建成“归仁寺”,于“八角井”石壁上刊刻“归仁县”三字,以示怀古。解放后因修建街房,八角井被填着地基之用,古字亦被毁去,今为高楼大厦,归迹已不复存。

角井灵泉
角井灵泉

诗曰:

前临二水环,后靠佛头山。
盘马弯弓射,江沱角井攀。
泉清知庶意,土重建城关。
治废归仁寺,楼成字迹删。

(十)蜈岭卧云

蜈岭又名蜈蚣岭,位于县治东面,因山如一蜈蚣横卧于小平原之上而得名。相传古时候蜈蚣欲渡河,被老鹰寨之鹰咀啄痛,蜈蚣缩身避之,故山梁上又有几个山包,为“蜈蚣三曲”之称谓。蜈蚣左右为渭子、楠木两溪分流。山之东面,由于水之冲刷作用,山势急剧向下(通江河)倾斜,每值烟雾漫江之季,雾随河风起伏,绵延至蜈蚣头上的天然“口袋”之中,然后袅袅辞婷缠绕至蜈蚣岭尾端,被华严寺来风所阻,烟云返涌,如此缭绕循环往复。因有山风、河风、高低、强弱不同,蜈蚣岭之烟雾,奔腾形状亦有变化。使蜈蚣时隐时现,若苍龙行云,如困龙惊醒。故有“蜈蚣卧云”之说。

诗曰:

卧云三曲态,左右二溪柔。
岚雾频缠绕,身躯自隐浮。
飘飞形状变,涌动画图留。
山水情无限,风姿润九州。
蜈岭卧云
蜈岭卧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