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琼瑶传奇

清·道光十三(1833)年《巴州志》和民国丁卯(1927)年《巴中县志》载:“赵琼瑶,赵台坝人,古城壁,柳津桥人。今赵台坝有琼瑶庙;鹿台山有琼瑶象;江口赵家山有琼瑶宅址,则琼瑶为县人无可疑矣!”

北宋微宗(赵估)时期(约公元1101年前后),由于政治腐朽,连年战乱,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在今平昌(古称江口)高升河赵侠湾(或称赵家山,现为创举村)一带,住兄弟二人。长名秉贵,次名秉渊,各兴其家,耕读为业。随着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不仅弟兄间的道德、伦理志向不同,治家、理财方式多异,两家资产拥有都渐趋悬殊;贵渐发达,渊濒破落。由于渊妒其兄资财,设计药杀了亲兄,进而想欺兄遗婿(李氏)、孤女(琼瑶),赂通地方,霸其田产。

谁知贵妻李氏及女琼瑶秉性刚烈,先后诉讼于府官,皆因官受渊贿而冤不得雪,族众见此皆愤,纷纷谋划母女去河南找包青天告状。母女俩只得倾其私蓄,徒步出江口、下巴江、寓合川、过夔门,抵开封,欲达冤情。谁知此时包公因得罪朝庭权贵正削职赋闲,不可接案,母女只得回归。待次年春、夏之际,再及河南。此时包公虽已复职,然已奉命陈州次返家。到第三次去放粮,府尹一职由赵苟卿代理,正好保宁府官为苟卿侄,母女知官司无望,快快于返途。

赵琼瑶四下河南
赵琼瑶四下河南

时琼瑶母已是老弱病躯,带病而行,不料医药不济逝于途中。琼瑶身负其母临终“为父报仇”之托,含悲扶捺回乡葬母,待“七七”后,毅然孑身三下河南。一日,途程已暮,未及找到宿处,却被山寇所掳,寇首田豹听说女子美艳,欲强纳为“压寨夫人”。然因琼瑶坚而不从,经强逼迫问,田豹才发现此女为自己外甥,只得出面舅甥相认。田令下属安排侄女就寝后,提剑赶八十里山路,诛杀秉渊一家,次晨还资送琼瑶仍去河南。到达开封后,琼瑶以洗衣为生,意在打听包会行踪。时遇开封衙门兵士衣物需洗,琼瑶借此诉其冤情。众士终于被其至诚所感,并将四川烈女赵琼瑶及其冤情诉状转达包公。

包公从朝中探得琼瑶所讼主犯已被强寇所杀,于是开堂简询了案情,以“主犯已毙,置无论”而结案,还具函、出资送琼瑶还乡。此时琼瑶已年近二十,举目无亲,只好信达巴州柳津桥(现巴中江北大道一带)原有婚约之古城壁。谁知古以“三下河南,往返数千里,恐已不贞”为由意欲毁婚。琼瑶为自身清白,四下河南,状告古城壁毁婚。包公因此案有涉前案,而准予摄古到开封对质,古仍以“恐不贞”而对。包公曰:“凡验闺女失身与否,可滴指血于净水,成珠者未失身”。古诺,当堂盛水滴血,果然成珠,古无言以对,但求包公宽谅。包念其读书之迂,不予追究,当堂准婚。古赵二人遂返乡婚嫁。后居柳津桥,一世倡随,子嗣延绵,皆为书香门第。

以此,赵女四下河南事,不但在四川传为佳话,而且还据此情节,绎成川剧“四下河南”、“盘山”、“滴血珠”等,还有小说“龙图案”广泛传世。

赵侠湾和烈女四下河南事,皆由当地者老一代一代口碑传世,还将赵家湾(山)逐步传成了赵侠湾(尊琼瑶为侠女)。解放后,在今革新村三社的一块一亩多面积的大地中,有一约40平方的高堆,一辈辈传说是“赵琼瑶的父坟遗址”。土改分田后无人敢动。直至实行联产承包后,承包人王XX于90年代初将土堆撬开,拾得有玉镯、玉如意、土陶等珍物多件,卖往广州。当地乡政府陈定举等数次派人追收,因本人匿于广州不返而成悬案。但当时的知情者所挖古物是实。

“赵家大坟为赵氏先祖”和“赵琼瑶生于高升乡赵侠湾”的故事,则成为这一带人们茶余酒后的佳话代代相传。

THE END
打赏
海报
赵琼瑶传奇
清·道光十三(1833)年《巴州志》和民国丁卯(1927)年《巴中县志》载:“赵琼瑶,赵台坝人,古城壁,柳津桥人。今赵台坝有琼瑶庙;鹿台山有琼瑶象;江口赵家山有琼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