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献记录
在1934年时,中共川陕省委于5月5日发出的《红“五一”工作的检查与对五卅(sa)工作的决议》中提出:“要加紧陕南的游击运动。……具体训练一批忠实可靠的党团员和贫农雇工到白区去工作,建立白区组织,创造在敌人主力部队中的工作,组织革命的兵变……特别要加紧建立巴山老林中的工作。”③
由此,可以证明,在巴山老林做好“游击运动”的工作,早在1934年5月5日就提出来了——引文中“陕南”,就正好是大巴山地域;引文中的“巴山”,又把地点、地方给具体指明了一一从这个时候起,“巴山”之名和“游击运动”一词,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果我们现在据此而作这样的推论:从1934年起,红四方面军、川陕省委,就着手准备和开展“巴山游击运动”的工作一一应该说,这个推论还是可靠的。这就告诉人们,红四方面军在撤离根据地时,为什么要留下一支红军队伍打游击的前因后果和这支游击队叫什么名字了。
1939年10月《阆南中心县委报告》中记载:“……(1939年)孟文(饶孟文)同志巡视巴中时……尽悉所留部队仍留南江边境大巴山桃园洞,军事方面由刘涛、赵元亮负责
1940年5月9日,阆南中心县委执委王子模,在向上级反映川陕边游击运动的情况时说:“……自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通南巴苏区之后,便由刘子才同志领导在大巴山一带打游击……直到今天(1939年),都还在那里。”⑤
这两个历史文献,是属于“抗战”时期的文件资料,但就是到这个时候,仍然叙述了刘子才和赵明恩“在大巴山一带打游击”的这个地域、地点和其主要任务的问题。如呆,我们就仅凭这两个历史文件资料的记载,就把它的称谓理解为“巴山红军游击队”,是完全可以的。天然,证据远远不止这一点。
南江县博物馆的展览大厅的玻璃橱窗里,至今还展览了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事实的文物,其原样是这样的:
这个《请看》的小布告,是草纸质,深黄褐色,墨笔书写,高24厘米,宽14厘米,落款是“巴山游击队”。这是“白纸黑字”,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史实,也是最早出现的游击队的具体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