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洞与章怀寺
恩阳区茶坝镇有一座秀奇险峻、婉蜒纵横的名山叫天平山,山间有一天然生成远看似一道镜屏的耀眼山崖,山崖中有一高深宽大的山洞。为纪念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当地人在山上主峰修建了章怀寺,从此章怀山便取代了天平山名,那个山洞也被称为“太子洞”。
说起太子洞和章怀寺,周边县市的群众无不熟知那段凄婉的宫廷政变故事。唐太子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的第六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武则天亲生共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长子李弘为皇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欲禅位给他,李弘每次见到母亲专权擅政,就旁敲侧击地加以劝谏,渐渐引起独断专横的武则天的反感,不久便以药酒毒死了李弘。高宗又立22岁的次子李贤为皇太子,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后,他就召集众多学者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他还著有《列藩正论》 《春宮要录》 《修身要览》等书籍。李贤成为太子后曾三次监国,他处理政事明确公允,受到大臣的拥戴,高宗也对他加以褒扬。
李贤才华横溢、治理有方,声名远播,一心想独揽专权的武则天心生忌恨,曾多次书信告诫太子,并遣人送《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予太子,以此责备、训诫李贤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为此,李贤常年处于惶恐之中,再加之宫中关于“太子不是皇后亲生”的流言更为母子关系雪上加霜。当时,一个名叫明崇俨的道士深受武则天信赖,常伴随武后左右。一次武后请明崇俨为皇子看相,明崇俨随即作出“英王(武后三子)状类太宗、相王(武后幼子)最贵,而太子(李贤)不堪大任”的论断,事情传到太子耳中,令李贤更加忧惧,从此郁郁寡欢。
第二年,明崇俨在路上被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是由李贤主使,大举搜索盗犯,数月没有结果,便诏李贤至洛阳,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搜查证据,又诱令赵道生诬告太子,将明崇俨被杀之罪强加在李贤身上,武则天提出“大义灭亲”,打算把李贤置于死地。高宗代子求情,将李贤废为庶人,不久又流放到距京师2300里的巴州。
李贤被贬巴州后,曾在穷乡僻壤的恩阳茶坝天平山,筑茅庵草舍以栖身,餐野果山泉以果腹。在流放期间有感而发作了流传千古的《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这首诗不久传入京城长安,武则天知道后,认为触犯了她的威严,担心李贤再起谋反,就派遣使者金吾将军邱神绩赴天平山,令李贤自尽。
武则天身故后,李贤被追封为章怀太子。宋代开始人们在天平山上修建庙宇,以表对李贤的追念之情,庙宇即称为“章怀寺”。距章怀寺200多米的山岩边,有一尊光滑突起的大岩石,活像一朵神奇的巨型蘑菇从天而降,寄生在险峻陡峭的山岩上。相传,每当晨曦初露的时刻,李贤太子起床盥洗完毕后,会捧书来此石上,壁正中有一石洞,四周无路可入,仅飞鸟方能栖身其间,远远望去,犹如一方银白色的大镜屏,悬挂在章怀寺的山岩边,人称此岩为“太子岩”,石洞称为“太子洞”。太子洞镶嵌在太子岩岩壁之中,而太子岩又依附于章怀山东侧边沿,洞与岩、岩与山互相衬托。太子岩顶端的圆形大岩石,朝夕亲吻着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顽石表面逐渐变成了灰黑色,石上草木不生,仅长着一些苔藓植物。紧靠岩石外沿绕行一周,约50米的石顶正中有“普陀院”三字,字径33厘米以上,横行排列,周围题诗不少,皆为游人手迹,其中有一首七言诗句写道: “巍巍太岩镇九龙,粼粼波光映奇峰。攀登不畏跋涉苦,岚景投入水晶宫。”更让自然风光平添了诗情画意。
如今,章怀山上林木参天、亭台掩映、洞涧怪异、流泉潺潺,游人既可游山玩水放松心情,还能寻古探幽追寻历史,堪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旅游绝境。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