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
刘伯坚(1895年一1935年),谱名永福,号铁侠、铸;在国外曾用大野(冶)、毅伯笔名,平昌县龙岗乡(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刘伯坚幼年聪颖,7岁入私塾,勤奋好学,尤爱习字,8岁左右即能书写对联,作状词。12岁入大舅苟俊生执教的“专修馆”攻读经史,又经二舅苟秉衡(武生)教习拳术、骑马、射箭。
1912年春,去金斗寨高小学堂就读。一次学校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命题作文,刘伯坚冲破“八股”框框,针对时事广征博引,指出古今一些文人“文不符质,虚饰华美,六朝陋习,殷鉴不远··”校长批为“笔底波斓,历数文人无行之害,矢志上进,大器固不待晚成矣”。
1913年春,刘伯坚考取巴中中学研究“新学”,攻读英语、数学,后转入绥定联中。日寸值国势混乱,他深感辛亥革命并未给社会带来安宁。
1915年秋离开联中,就读省立万县师范。在万县他日睹外国船只在长江流域横冲直撞,践踏祖国肌体而痛心。他奋笔疾书:“堂堂炎黄子孙,岂容洋奴欺侮,凡有血气之伦,莫不枕戈饮血。”面对复辟倒退势力,他呐喊:“再穿上黄马褂是对民族的侮辱,时代的背叛。”他决心从书本中走出去,“寻求救国之道,探索治国之术。”
1918年,保宁府尹陈秉坤十分欣赏、器重他,聘请他为秘书。任职后,刘伯坚办事精干,文章出众,颇得陈秉坤的好评。陈秉坤将刘伯坚的月薪增至一百二十块大洋,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收入。然而,刘伯坚看到多灾多难的祖国被军阀、帝国主义列强害得四分五裂、干疮百孔,忧心忡冲,他怀着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迫切心情,决意放弃舒适的生活。陈秉坤一再诚恳挽留,并决定任命他为苍溪县知事(县长)。但刘伯坚对陈秉坤说:“我不图升官发财,只望求知教国。”毅然拒绝,立志投身到求知救国的洪流中去。
1919年8月,刘伯坚离蓉赴渝,9月抵北平,进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
1920年6月初离平赴沪。6月下旬赴法国,7月初抵马赛,赴巴黎后,被分配到比利时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
1921年初,由比利时到法国巴黎,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和苏俄革命经验,加人赵一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
1922年6月,刘伯坚与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李维汉等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代表集中在巴黎西郊布罗尼森林公园,举行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即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