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民俗之撵旱魃

古老而精彩的撵旱魃解放前,县城似乎屡遭夏伏旱。凡是这样的年成,总是要实行祈雨三部曲。

上部曲,先是三个保的保长和乡绅聚集起来,去南门口靠河岸的龙王庙祈雨。祈求龙王爷以苍生为念,赶快降雨。

旱魃
旱魃

接着便是耍水龙。水龙用竹篾条编成,有龙头和龙身,但不如春节耍的龙灯长。还是用麻布连接,但不须彩绘。耍龙人头盘柳枝圈,全身赤裸,只穿裤叉。唢呐、锣鼓开道,一般在最热的午间进行。水龙过街,各家各户必须以洁净的井水或河水泼向耍龙人。真有点傣族人过泼水节的味道。可能是水气蒸发的缘故,一般在耍水龙这天,都会下点阵雨。

如果耍水龙仍不落大雨,则进入中部曲:请戏班唱雨戏、撵旱魃。雨戏节目多是“苦戏”,像冤杀岳飞的《风波亭》、《雷打张继保》和《目连救母》等等。而不像逢年过节那样,开场戏总是唱“天官赐福”,或者“跳加官”什么的。唱雨戏最精彩之笔,当数撵旱魃了。

旱魃是传说中,能造成旱灾的鬼怪。也称做“旱领”,意即制造干旱的头子。

《神异志》载:南方有人,长三三尺,袒身而鼻生顶上。行走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赤地千里。

因为这旱魃鬼的鼻子长在头顶,鼻孔向上,若下雨则雨水滴人鼻孔。使它十分难受,故非常讨厌下雨。便作法导致旱灾。赤地千里,田土龟裂。

世人若要解除旱象,就非“撵旱魃”不可。

县城撵旱魃不知起源于何年,但听爷爷说这是老风俗了。我间学富五车的私塾老师,戴着近视眼镜的陈先生摇头晃脑,引经据典地说,早哩!《诗经》里早就有记载,《大雅·云汉》中的“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炎如焚。”说它行走如风,赤地千里,这种鬼……:名旱母,一名貉,人们把它抓住后扔进粪7》池,旱灾便可解除云云。说明撵旱魃之风俗,确实古已有之。

旱魃一般由戏班中扮小花脸的J色扮成。记得八岁那年的一天中午刚学回家,就听到“撵旱魃哟!”的喊声不断。

原来这扮“旱魃”的人,先在我们斜对面很有名气的杨二禄馆子里,大吃了一顿。等酒足饭饱后,才掏出油彩盒往脸上、身上一涂。而相伴的人,一声撵旱魃的吼叫,一跑一追的便撵开了。

杨家馆子的酒钱自然没了,只好认倒霉。

旱魃往下跑,下河街的人追了上来。

旱魃转身向上跑,上河街的人又追了下来。旱魃便由廻龙桥拐弯,从猪市坝下面的木板桥,一溜烟地跑过了河。几路撵旱魃的人,汇集到一起,一直追到照壁岩铜铃寺旁,才逮住了旱魃。

有人当场用一条铁链将他锁了。牵着过了桥,绕道南门而去。我们跟在后面,一直走进了城隍庙。

这时,戏台上下来一人。头戴道冠,身着道袍。口中念念有词,只见他抬起右腕。用食指在被铁链锁着的旱魃脸上东一比画,西一比画。端起水碗抿一口凉水,突然朝旱魃脸上喷将过去。忽听那道长喊了一声“着”!旱魃便倒在了地上,不省人事。

接着“道长”便将他的魂魄,寄在了一个纸扎的绿鬼身上。并解下铁链,将绿鬼拴在戏楼下右边一根柱头上。还贴了两道灵符,说是将“旱领”镇住了,这才完结。有人说这扮道长的不是别人,正是戏班中的掌教。

听大人们说,如果撵了旱魃再不下雨,便只好到小河下边的王爷潜或带上干粮盘缠,爬山涉水,到更远的通江诺水河牛角潜去请雨了,这便是祈雨的最后一部曲了。

幸好,不几天果真落大雨了。记得快落雨时,我们五、六个小朋友,还一起边拍手,边高喊:“天老爷下大雨,保佑娃儿吃大米!”

折腾了近一个月的祈雨活动,算是圆满地划上了一个句号。

(作者:李琦)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民俗之撵旱魃
古老而精彩的撵旱魃解放前,县城似乎屡遭夏伏旱。凡是这样的年成,总是要实行祈雨三部曲。 上部曲,先是三个保的保长和乡绅聚集起来,去南门口靠河岸的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