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到故乡通江时,由于连年灾荒,官府捐税苛重,民众贫苦,就连县府也深感手头拮据,上司往来难以应酬,所以李翰林回乡省亲苦于无力接待,县官急得在后堂失声大哭。

李翰林回乡不事先声张,免除一切俗礼,在五马桥接官亭稍事休息,便直趋县衙大堂。不见刘知县的影子,心有不悦,提笔在大堂墙壁上题诗:

一进西门望壁山,通江无人牛(刘)做官。

虽然过了三冬九,谨防明年三月三。

李翰林回到浴溪乡,问到民间疾苦时,乡民都说刘县令是个好官,与邻县相比,赋税还要轻一点,这次甘冒丢乌纱的危险,不愿搜刮民脂民膏奉迎上司。李翰林了解到刘知县不迎接的实情后,离乡之时亲自到县衙向刘知县赔礼道歉,还叫随从擦掉大堂上的讽刺诗。重新题道:

一进通江望壁山,难得有个刘知县。

清正廉洁口碑好,福庇百姓万家欢。

回京后,如实向康熙皇帝作了举荐。不久,这位不阿权贵、为官清正的刘县令便升迁了。

李翰林回京路过一县,消息传到胡知县耳里。他为了讨好李翰林,在城门张灯结彩,迎接李翰林。而李翰林获悉此情后,抄小巷而入,使这个胡知县大为扫兴。在接风宴席上胡知县吟道:

有草读作苦,无草就读古。走路不依古,枉自费辛苦。

李翰林听后知其用意,巧妙地答道:

有竹就念管,无竹就念官。不怕父母管,就怕父母官。

5 thoughts on “通江县翰林李钟峨的故事”
  1. 你好,我是赵光明,四川南江人,现就职于内江师范学院。你们网站上有我的两篇文章。对于能够为宣传发掘巴中历史和文化做点事很高兴。但我是学历史的,所以对关于李钟峨的很多故事的来源比较关注。比如《翰林李钟峨的故事》里面谈到一些李钟峨的故事,来历都不太明晰,不知能不能告之,以便于进一步系统进行研究和整理。如方便,请跟我邮件联系。

    1. @蜀风雅韵:赵教授,您好,本网站内容来源渠道很多,有些也是网站上转载、搜集、整理,能够提供来源的,已经尽力在文末备注了(当然,也有疏忽了的,留个联系方式在后面吧,本站尽力去查找来源,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