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城古迹
通江城古迹主要包括:药王孙思邈遗迹、李雄读书台、壁山胜地、嘉祐寺、鹿鸣祠、文昌宫、玉鞭池。
药王孙思邈遗迹。孙思邈,唐朝医学家。孙氏学识渊博,通百家,善言老庄,兼通阴阳、医学、推步。隋文帝召为国子监博士,不从;唐太宗召至京师,时已年高,授官不受,隐居通江龙潭溪,专事采药、炼丹,济世活人,成就非凡,后世尊为“药王菩萨”。《蜀中名胜记。保宁府?通江县》载:“孙思邈濯药于县东(二)十里石涧之畔,名为孙氏池亭,石灶、丹臼尚存。”按《碑目》云:“孙氏园在通江县二十里龙滩之侧,唐末监察御史卢重阜率壁州刺史辛巢父等六人分韵赋诗。有石刻存。”石刻至今清晰可辨。
南宋《舆地纪胜》载:“龙滩在通江二十里江流之侧,溪出龙山(即鹰龙山)。”“龙滩马迹”或“龙潭马迹”是“通江八景”之一。药王孙思邈隐居遗址,就在今通江县龙溪沟。
李雄读书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击败张鲁得汉中,宕渠人李虎率五百余众归顺,魏武帝拜为将军,封其子李慕为东猎将。慕故,其子李特、孙李雄于通江千佛崖石壁凿穴安葬。晋太安二年(303年),李雄继其父李特及叔李流为蜀地流民军首领,率部功克成都,西晋永安元年(304年),李雄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李雄还乡祭祖时,追谥其曾祖父李虎为巴郡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在千佛崖处建“巴王庙”,以祀先人。李雄还在李慕墓旁镌造佛像。
据清道光《通江县志》载:“读书台在通江县前江中,成王李雄读书于此。”“读书苔”就在城西子孙潭北边,镌刻有“人瑞年丰”四个大字于大石头上。李雄在丞相范长生辅佐下,逐渐改变了“重武轻文”的观念,养成“听览之暇,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而后推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长治久安,年丰谷登,民多富实,路无拾遗”的局面。《华阳国志》对李雄作了很高的评价:“宽和政役,事少役稀。”
壁山胜地。壁山亦名秋锦山,又名翠屏山,在县城南岸,是山城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历代建造祠、庙、亭于山间者多,各具特色,各有内涵。山顶古时建有白云亭一座。’旧县志“通江入景”中的“壁山春望白云头”,即出此景。壁山的旧文昌宫侧石上,有“福寿”二字,约两米见方,为昔日一僧名普一摹陈希夷书华山“福寿”二字镌刻此间。
嘉祐寺。嘉祐寺在壁山东。据《蜀中名胜记》载,此寺原名龙兴寺,壁州刺史郑凝绩为其父、唐节度使郑畋辞官养病时重修,易名嘉祐寺。郑畋还曾为该寺撰文,后来人们呼之曰郑公寺、宰相府,清末至民国时期通称南寺。郑畋写的《壁州新建山寺记》说:壁山境胜之所,修篁郁密,乔树葱備,景态变幻,泫月澄日,搜索奇胜,得泉洞于西南,维凿石架篁,缭绕登降,高悬旗幡,疏为泓沼,峭壁危栈,遂来商旅。乃于旧亭东隅,建构佛宇,召僧匡信主其事。寺侧有泉一泓,其水清洌。寺水相映成趣,曰“嘉祐寒泉”,为“通江八景”之一。
鹿鸣祠。五代十国时,王建曾领壁州刺史,后在成都自称蜀王。后梁乾化三年(913年)见麟于壁山,二麟随之,故立此祠。宋皇祐初,太守胡免记其事云:“朝廷有大诏令,官属有迁罢,鹿必鸣,鸣于山阳为福,鸣于山阴为祸,灵验如符。”
文昌宫。在壁山正面,明万历年间通江知县募捐建造。清咸丰年间重建,改名“娘娘庙”。此庙建国后拆毁,1997年于旧址修建“莲花吉祥经院”。
玉鞭池。相传昔年有李氏女子,代父戍边,骑虎归来,投鞭于池,鞭化为龙,龙招水来,池生并蒂莲。后来有人于池内拾得玉鞭一茎。《蜀中名胜记》云:“壁山之上有玉鞭池,志云昔有人拾玉鞭于此池内。”唐宝历进士、秘书省校书郎朱庆余《送壁州刘使君》诗云;“江分人峡路,山见采鞭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