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巴中嫁女哭嫁词
女子出阁兴哭嫁。一则表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一则表示对亲友依依惜别之情。如果某女子不会哭嫁,还得请人教会。其哭词都是七言韵文,其内容均大同小异,哭腔一调到底。有开脸哭(绞净脸 …
阅读更多女子出阁兴哭嫁。一则表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一则表示对亲友依依惜别之情。如果某女子不会哭嫁,还得请人教会。其哭词都是七言韵文,其内容均大同小异,哭腔一调到底。有开脸哭(绞净脸 …
阅读更多鹊桥会为七月初七。传说这一天地下的喜鹊都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使他们相会的日子(这一天确实很少看见喜鹊)。 这一节日只是一种记忆,无传统的程式举行。只农村的妇女可以为耕田的 …
阅读更多出霉,一般定在夏至后逢庚日。大巴山地区,农历四月、五月,有时虽连续干旱,但就其地面湿度和空气湿度而言,仍是农家器具、衣物发霉的季节。阴历六月初就已是高温季节了,紫外线强, …
阅读更多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本域又称“过端午”。主要有挂菖蒲陈艾、划龙船、吃雄黄酒、吃粽子(包子)等活动。 (1)挂菖蒲陈艾:它们都是本地盛产的一种可消毒、可杀菌的草本药材。五 …
阅读更多四月初八日,传说为释迎牟尼的诞辰。这一天农民无正式庆贺活动,有条件可上庙为佛祖烧香还愿(原先求佛爷的某种愿望现在“实现了”)。还愿一般要布施佛堂的香火钱(可多可少),也要给佛爷 …
阅读更多旧时,巴中民间保留“打三朝”习俗(现在也在,只是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 一、“打三朝”内容 姑娘出嫁后,生下孩子举行的仪式。 一般分“取名”和“偿长命钱”两大部分。当姑娘生 …
阅读更多对灵三献有小对灵三献和大对灵三献之分,亦称对灵三献正做和对灵三献简做。主要是迎馔和传馔的区别。通常是指大对灵三献。先行迎馔礼,鼓乐前导,礼生引孝氏到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 …
阅读更多通江有地道的巴人遗风。这里有特色鲜明的川北民俗,山歌子、情歌、巴山背二歌、劳动号子等品类繁多,不分男女老少,人人能唱。其中一首“空山坝,錾子岩,婆娘娃儿穿草鞋,出门一声山歌 …
阅读更多据地方志记载: “经径尺之石,供于堂中右角地下,名曰‘罗公坛’。”除朝夕供奉外,每届三年,必延巫于家,杀猪致祭,名曰庆坛(爨坛)。又云: “乡人于龛之上,或书四方财神,或列药王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