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通江进京楠木采伐迹地小考
1987 年 5月,通江县编写《通江林业志》收集资料时,在四川通江县长胜、文胜两乡(现春在镇境内)交界处的石洞口发现了明代通江奉命采办楠木进京的石刻。全文87字,刻在一块2.7米见方、 …
阅读更多1987 年 5月,通江县编写《通江林业志》收集资料时,在四川通江县长胜、文胜两乡(现春在镇境内)交界处的石洞口发现了明代通江奉命采办楠木进京的石刻。全文87字,刻在一块2.7米见方、 …
阅读更多他叫磨爷,我从小就这么叫。 磨爷天生歪嘴,吊脖、斜肩、跛脚。无论是站是坐是走是卧,总不端直,很难看。 从我记事起,磨爷是推磨不停,不停推磨,似乎未曾间断过。大人们都称他“磨佬 …
阅读更多豆腐嫩,不嫩没人吃,三嫂嫩,不嫩没人想…… 每每听到小贩猛咋里的吆喝: “豆腐……嫩……豆腐……,便不由得想起迂老夫子王二胡的这几句“不伦不类”的打油诗,也就想起故乡那个卖豆腐的三嫂。 …
阅读更多张忠信,男,自号“秦巴浪子”, “蓬筚居士"。1967年6月生于通江县板桥口乡野茶坝村王家河居民组。 1973年9月开始先后在板桥口中小、板桥口附设初中,涪阳中学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198 …
阅读更多向玉轩,字西昆,明末清初人,世居通江县梓潼乡(2005年3月撤梓潼乡,并入广纳镇)斯水溪(今西水溪),乃明中叶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之后裔,甘肃平凉通判向阁之孙,江西新喻县承向天麟之 …
阅读更多民国时期,通江县梓潼乡(2005年3月撤梓潼乡,并入广纳镇)有“善佛堂”,有人称为“乾元堂”,又说“圣谕坛”,各说不一,但其活动内容一致。 1933年前,向家堟向芳浩同妻陈步连,崇 …
阅读更多巴山出土匪,并且土匪多。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大大小小土匪有数十支之多。通江县已故文史专家李瑞明对土匪发生地考察、知情人采访,并查阅地方史料,以通江为中心搜 …
阅读更多本文来自《巴州志校注》,作者:(宋)宗泽。第一部分为原文。第二部分为AI翻译文。 一、古楠赋并叙 原文 巴城之南山,有寺曰“南龛”。寺之外,有大木曰“楠”,其生甚久。唐刺史严武、御 …
阅读更多清朝光绪年间,九镇乡文镇村七社,有一邓氏财主,良田千亩,家财万贯。他建有邓氏庄园一座,占地十余亩,大小房屋近百间,有门七十二道,天井八个。四周高墙围就,地下有暗道内外相通 …
阅读更多何帮国,男,南江县正直乡十一村人。从小在本村读书,1949年春,考入正直初中。1951年3月,参加巴中土改,在顶山乡任村组长。巴中土改结束回南江后,分配在朱公乡搞土改,出色地完成了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