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文俦,清乾隆十二年(1747)出生,通江县麻坝里冉家湾人,冉家湾位于巴州(今平昌)东乡(今宣汉)二县交界处,是通江的一块飞地。州县官员,地方恶霸势力,争相在这里榨取油水。不堪剥削的农民,早就埋藏了怒火。嘉庆元年秋,达州徐天德、东乡王三槐、冷天禄、巴州罗其清,举起了反抗大旗。文俦于同年十月二十四宣布起义,驻王家寨。长兄文杰、二兄文海、弟文宇、子天受、侄天元、侄女天秀、妻龚月英,均参加义军。

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

四川总督英善得到这一消息,立即令重庆总兵百祥,并通令保宁知府李杭,巴州知州常发祥,率把总岳廷椿以及南江教谕,通江武举、巴州武生等万余人围剿。

王家寨,南北走向,形如长蛇,高耸云表,有清泉七道,终年不竭,木蓊郁。寨东、西、南皆悬崖峭壁。北面山势较缓,但有五道门,层层坚固。百祥先攻北面未下,南、北夹攻,仍未下。百祥发怒:“一个小小王家寨,攻不下来,岂不丢脸!”令李杭从灌子寨攻北门,把总吴廷椿攻西门、通江、南江苟方贤等攻东门,亲率常发祥攻南门。四路进兵,王家寨岿然不动。文俦在寨上高声叫喊:“饭桶百祥,莫说你啊,就把皇帝老官搬来,我也不怕!”文俦又组织精壮矛手,用绳子从悬崖峭壁坠下,袭击官兵营卡,缴获不少粮食与武器,由干余人,发展到三千余人。嘉庆二年四月十三日,罗其清出兵攻鹰背场。鹰背场为王家寨前沿阵地,被官兵占领。文俦亦出兵夹击。百祥乘王家寨兵力空虚,以重兵攻打得手。文俦到方山坪与罗其清合营。

同年五月,王聪儿、姚之富率领襄阳白莲教起义军到达东乡,实现了川、楚义军大会师。首领聚会,共商大计,决定编为八个支队,分黄、白、蓝、青等旗号,文俦领导的义军称“通江蓝号”。

川楚义军大会师后,为摆脱官军包围,很快转移。留文俦、罗其清在川北,守卫方山坪义军老营。六至七月,几乎天天打仗。到七月底,方山坪面临严重困难,粮食和武器奇缺,官兵进攻日紧。在危急情况下,冉、罗商议,派苟文明领1000名精兵突围,引开官兵主力,趁机下山筹粮。这一策略,果然生效。苟文明半月之内,由方山坪至泥龙庙,至清江渡,绕了一个大圈子,筹集了大批粮食和武器弹药,保住了方山坪,牵制了官兵,给徐天德、冷天禄等在川东开辟新战场以有力支持。

八月初,徐天德、王三槐、冷天禄、龙绍周转战到巴州、通江交界的长滩河,邱家铺等地。文俦与罗其清为向盆中地区发展,于八月二十一日,撤出方山坪,向邱家铺转移,与徐天德靠近。

One thought on “白莲教领袖冉文俦”
  1. […] 罗其清(1760-1798),现平昌县岩口乡(东南三公里)方山坪人,父字定国,兄其贤、弟其书,子泳福,女泳梅,皆习白莲教。其徒多为山区贫苦农民(史称棚民—外来移民无土地或土地被剥夺的底层百姓)。嘉庆元年(1796) 12(腊)月,聚众起义于方山坪,在四川义军中首先发出“兴汉灭满”的口号,苟文明、鲜大川等均“挈族奔赴”,一时聚教军数千,尊其清父定国为老教,推声望大、人缘好的罗其清为元帅,文明、大川自副之。方山坪居米仓山余脉南支铁船山南麓,今平昌岩口乡境内,与今宣汉、万源、通江接壤,海拔960米,“三面陡峭,坪顶宽广,上有田地、池塘,房屋庙宇齐备”,且“东、南、西三面皆连三至四百米深,数十里长之峡谷,水咆壁绝;北面陆地则有层层关隘天险为屏障”。“明末姚黄起义即以为据点,其清再据之”(《勘靖教匪述编·卷十》、《州志·杂记》(“方山坪地势绝险,明崇祯末姚天动、黄龙同王、冉、鲜、罗等姓共十三家贼盘据方山”一说为误),罗其清起义初始即组织教众,加强防务,垒筑多福山、盖顶山及(今称盖地坪)毡帽山(今称冠子寨)之寨墙为其屏障(《清史稿:宜绵、刘清》、《清稗类钞·武略》、《清史稿·罗思举传》)。并派人与达州徐天德、东乡王三槐等联络,相约在军事上与亭子铺和丰城相呼应,复结冉文俦、龙绍周为左右翼。其清自幼习武,晓勇善战,加上苟文明、鲜大川的辅佐,至其一举义旗,亮出“兴汉灭满”的宗旨,即在清军眼中视为在川北一带“最为狡悍”的劲敌之一。 […]

回复 巴中(巴州)白莲教起义始末——罗其清领导的农民斗争 - 分享巴中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