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死于平昌望京寺一一一代皇帝逃亡蜀地考
杜景贤屋后山梁新寺建成后,君臣又移居新寺。并诰封寺属土地免纳田赋,故称此寺为“无粮寺”。寺内正殿门书有金字对联一副:“御笔飞封山有号,天皇作赐寺无粮”。大佛室宝殿还悬挂一副木质长联。上联是:那个老和尚,大悲大愿大婆心,亿万载后,永识皈依,多因灵鹫有本,须信愿力弘深”。下联是:“这些小众生,吃嘛吃豆吃鳗头,数千年来,不闻书赋,总以御封无粮,当思皇恩浩荡。⑧
永乐七年( 1409) ,由于明朝祖派胡荧、郑和在云贵一带追踪甚紧,又兼亡一臣纷纷潜至,建文帝恐泄其隐地,决定另觅居处。故于永乐八年(1410年)三月,泣嘱旧臣“今后勿再来。道路一阻修,二难:关津盘诘,况我安居,不必虑也”。⑨从此建文帝又分道远游了。走时将叶希贤留居无粮寺,建文帝走后,他常泛舟御临河上,手捧《离骚》,百感交集,边读边哭,读罢一页,便撕一页,投入水中。永乐十年(1412年)四月,叶希贤死去。众僧于寺左侧建立“雪庵塔”以葬之。寿藏高八九尺,内置石案石座。今塔虽倒,遗址尚存。清康熙贡生余少珍(四川长寿县人),参观雪庵墓时,在《御封山吊雪庵和尚》一诗中有“明季有君号建文,郭公扈麓避兵氛”诗句。⑩据邻水县黎家乡曾在无粮寺当过和尚(法名祥光)的徐步行说:’“建文帝在无粮寺曾纳有一子,后为和尚,法名应慧,死后葬于庙下,人称太子坟”。此事至今尚有传说。
二、隐居古庙削发为僧
建文帝离开邻水无粮寺时,巨杜景贤徒步送君,别时赠诗一首:“君转金陵臣转乡,龙车载道实彷惶”;送君千里终有别,自恨不能立帝旁”。君臣惜别后,此时建文帝迫于逃命,随巨相继离散,这使他更觉孤独寂寥;身为钦犯,亡身在外,又日夜忧心如焚。野陌荒郊,满目凄楚,“龙车载道实傍徨”,仰问苍天何处是归途?一代君王落此窘境,无不时时感伤落泪。此时.建文帝已龙心泯灭,只求得一安身处所苟全性命,则别光他图了。于是奔走寻觅,终于到达了巴州麻石乡境内金龙台山顶的佛罗寺内(今平昌望京乡的望京寺)。此庙高居海拔千米山顶,且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四野林木参夭,人烟稀少,地处偏僻,又远离州城,实为栖身避难好处所。于是建文帝便决定隐居此庙,安度余生。他见此庙狭小,便将携带存余珠宝之物,两次去绥suí定府(今四川达州市)拍卖成钱,倾其钱财将此庙扩建成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庙。隐居寺内,削发为僧,晨钟暮鼓,身披袈裟,诵经度日。建文帝隐居庙内时,还写了不少诗文,以排解心头抑郁,如在正殿东墙上还留下三首诗。
其一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
上面三首诗,望京乡石阶村一组王大伟,旧社会在马家院教书时,还抄下给学生讲读过。至今苟兴亮(住平昌民兴乡天鹰村,当时学生)还能原文背诵。建文帝游过的通江“嘉.褚寺”,和重游邻水“御封山”时,都曾题写过这三首诗.今《通江县志》和《邻水县志》均有记载。
建文帝在佛罗寺为和尚时,时时思恋朝廷,经常漫步庙外一棵梭罗树下(其树已成千年古树,1976年雷击而死),依树面东,遥望京都痛哭不已。故后人将扩建后的佛罗寺改名为“望京寺”将麻石乡改名为“望京乡”?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