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建文帝,离世几百多年了,至今下落,成为历史悬案。一说在南京官中被火焚,一说死于北京,葬在西山;又说逃亡在不知去向。一九八七年《社科论坛》第三期发表了我的《明朝建文帝究竟死在哪里》一文后,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重视。为此经反复调查考证,进一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后,证实明朝建文帝确死于四川平昌县望京寺。
一、离京逃亡大权旁落
明建文帝,即二世惠帝朱允文,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太祖驾崩后,应由其长子朱标继位。然因长子卒于先王之前,故朱标之子朱允文继承了王位。朱允文继续位后,改国号为“建文”,定都应天(南京)。公元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藩王势力,引起藩王中权势最大叔父燕王不满,遂于公元1402年(壬午)6月,以“靖难”为名率兵攻克南京,赶走建文帝夺了皇位,即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公元1403年(癸未)朱棣即位后,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永乐”,即明成祖。朱棣进攻南京时,建文帝在群丞劝谏下,仓惶逃命。据《明史.纪》66页载:“由地道出亡”。从此建文帝逃离京都,到处流亡。
明成祖即位后,为剪除文帝党羽,大杀文帝近臣,并焚毁其政治文字,四处追捕文帝。
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文帝长途跋涉绕道云南、贵州逃遁至四川重庆。后又到达江北县龙兴前小溪,正渡桥时突闻兵到,忙回身藏于一小庙佛座下,得免于难。后当地人将此溪更名为“御临河”,将其桥改曰“回龙桥”,其小庙扩建后,易名为“藏龙寺”。①永乐三年(1405年)二月,建文帝到达四川邻水县时,随臣程济(陕西朝邑人,原翰林院编修,曾任过岳池教谕)、对建文帝说:“臣昔日在岳池,悉知竹地善庆里(指邻水一带)地僻幽静。庶民浑朴,且有还乡老臣杜景贤(邻水水雷公乡中庄村人,洪武四年赐进士及第,供职文渊阁,后为建文帝老师,官至太傅。建文帝时,封西京监察御史,因三次上书建文帝,力主削减叔父燕王权势未竟,因而含恨辞官还乡)尚在,此人正直,忠贞可靠,不如投奔他处”。
文帝从之。至杜处,杜“朝服出迎”每日伴君相游.②建文帝觉此处山灵水秀,风光绮丽,顿觉忧愤消减,龙心大悦。一日游至怪石嶙峋处,建文帝对杜说:“朕爱卿文采奕奕,眼界空明,询岁科甲之地;但少一井”说罢将佩剑插入浸水石罅[xià]中“此地可井竺”。于是在此凿井一口(后名剑井),果有甘泉通出。建文帝见状,笑着吟诗一首:“剑泉涌出真龙浆,三角盈盈少北方;避位皇孙祝太祖,不知何日复当阳”。杜即和诗一首“吾主提剑插岩边,滚滚龙浆满圣泉;想那源头壬癸水,③北方就是朱家”意在劝君不必“异谋”。建文帝听后,又提笔将诗末句中的“复”字改为“近”字。时杜在井旁即建一小亭和磨石棋盘,以作君臣吟诗、奕棋禊[xì]祭之所。建文帝即于井侧石壁上书了“清风亭”三个大字。其笔法铁画银匀,苍劲有力,并触景生情,题诗二首。“靖难族旗下石头,鼎湖龙起去悠悠。江山敞履空遗恨,蜀道蒙尘怅远游。宝剑泉中埋万古,清风亭畔泣千秋。羁魂应逐东流水,偏绕吴门哭首丘”。“强藩兵骤拥,黄幄竟蒙尘.燕啄皇孙尽,龙髯帝子终。泉中藏宝剑,亭畔尚清风。更有伤心者,夔门哭塞翁。④”
建文帝到杜景贤家后,还在屋后山梁上“筑室与居”⑤兼纳诸亡臣。程济等人认为新居一时难成,久居学堂沟·(杜景贤处)恐人见疑,遂将该处松柏滩上白龙山观音寺修茸扩建后,暂作帝居。为保护建文帝,将随臣叶希贤(湖南临湘县人,字守牧,号应贤,洪武中举贤良,建文帝时官至监察御史)扮称“雪庵和尚”,易寺名为“雪庵”(时乡人又呼为观音禅院)。时建文帝与杜景贤等臣,经常往来白龙山、松柏滩游观为乐。一日,他们路过茅白庵附近村庄,当地农民赠送金黄色皱皮柑桔时,叶希贤即吟《白龙洞皱眉柑》感怀诗一首:“弃却春光独爱秋,至今不改皱眉头;主人若把金刀割,点点酸心对客流”。⑥程济也写有《过雪庵夜话》诗一首:“忆君畴昔出天街,相助周旋誓不灰。讵[jù]料山河连影去,空余风露扑云来。苍茫长夜何时破,灭没穹窿[qióng lóng]孰与开。鳌足凭谁能再断,地平还我旧埏垓[shān gāi]”⑦
杜景贤屋后山梁新寺建成后,君臣又移居新寺。并诰封寺属土地免纳田赋,故称此寺为“无粮寺”。寺内正殿门书有金字对联一副:“御笔飞封山有号,天皇作赐寺无粮”。大佛室宝殿还悬挂一副木质长联。上联是:那个老和尚,大悲大愿大婆心,亿万载后,永识皈依,多因灵鹫有本,须信愿力弘深”。下联是:“这些小众生,吃嘛吃豆吃鳗头,数千年来,不闻书赋,总以御封无粮,当思皇恩浩荡。⑧
永乐七年( 1409) ,由于明朝祖派胡荧、郑和在云贵一带追踪甚紧,又兼亡一臣纷纷潜至,建文帝恐泄其隐地,决定另觅居处。故于永乐八年(1410年)三月,泣嘱旧臣“今后勿再来。道路一阻修,二难:关津盘诘,况我安居,不必虑也”。⑨从此建文帝又分道远游了。走时将叶希贤留居无粮寺,建文帝走后,他常泛舟御临河上,手捧《离骚》,百感交集,边读边哭,读罢一页,便撕一页,投入水中。永乐十年(1412年)四月,叶希贤死去。众僧于寺左侧建立“雪庵塔”以葬之。寿藏高八九尺,内置石案石座。今塔虽倒,遗址尚存。清康熙贡生余少珍(四川长寿县人),参观雪庵墓时,在《御封山吊雪庵和尚》一诗中有“明季有君号建文,郭公扈麓避兵氛”诗句。⑩据邻水县黎家乡曾在无粮寺当过和尚(法名祥光)的徐步行说:’“建文帝在无粮寺曾纳有一子,后为和尚,法名应慧,死后葬于庙下,人称太子坟”。此事至今尚有传说。
二、隐居古庙削发为僧
建文帝离开邻水无粮寺时,巨杜景贤徒步送君,别时赠诗一首:“君转金陵臣转乡,龙车载道实彷惶”;送君千里终有别,自恨不能立帝旁”。君臣惜别后,此时建文帝迫于逃命,随巨相继离散,这使他更觉孤独寂寥;身为钦犯,亡身在外,又日夜忧心如焚。野陌荒郊,满目凄楚,“龙车载道实傍徨”,仰问苍天何处是归途?一代君王落此窘境,无不时时感伤落泪。此时.建文帝已龙心泯灭,只求得一安身处所苟全性命,则别光他图了。于是奔走寻觅,终于到达了巴州麻石乡境内金龙台山顶的佛罗寺内(今平昌望京乡的望京寺)。此庙高居海拔千米山顶,且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四野林木参夭,人烟稀少,地处偏僻,又远离州城,实为栖身避难好处所。于是建文帝便决定隐居此庙,安度余生。他见此庙狭小,便将携带存余珠宝之物,两次去绥suí定府(今四川达州市)拍卖成钱,倾其钱财将此庙扩建成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庙。隐居寺内,削发为僧,晨钟暮鼓,身披袈裟,诵经度日。建文帝隐居庙内时,还写了不少诗文,以排解心头抑郁,如在正殿东墙上还留下三首诗。
其一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
上面三首诗,望京乡石阶村一组王大伟,旧社会在马家院教书时,还抄下给学生讲读过。至今苟兴亮(住平昌民兴乡天鹰村,当时学生)还能原文背诵。建文帝游过的通江“嘉.褚寺”,和重游邻水“御封山”时,都曾题写过这三首诗.今《通江县志》和《邻水县志》均有记载。
建文帝在佛罗寺为和尚时,时时思恋朝廷,经常漫步庙外一棵梭罗树下(其树已成千年古树,1976年雷击而死),依树面东,遥望京都痛哭不已。故后人将扩建后的佛罗寺改名为“望京寺”将麻石乡改名为“望京乡”?
三、葬地考究口碑可实
1983年10月,我县编写县志,为搜集有关明朝建文帝避难“佛罗寺”史料时,县史志办曾派自艮善同志,前往万源县兴隆乡“静竹观”,访问了现年过八旬的“续志”(法名)和尚(原名任大本(宣汉县凤呜乡人)。据续志和尚说:“明朝建文帝是为了避难,才逃来佛罗寺当和尚的,当时住在望京寺,死在望京寺,死后葬于庙后。这是“广崇”师傅当年亲口向我讲的”。11
建文帝为僧佛罗寺后,从“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的诗句中,说明他已到晚年了。“青蒲纫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渲泄了他当时的哀戚心情。
建文帝隐居佛罗寺时,还不时外出云游,私访名山古刹。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河南僧杨行祥自称称建文帝,下锦卫狱,旋死”?一事后,时霉动全国,从此建文帝再不敢外出了。
1984年,年过八旬的望京乡大沟村五社农民白崇松老人回忆:他曾于1933年农历四月八日(佛祖会期),同本村苟在勤、何宗印等去参加“佛祖会”休息时我们还参观了建文帝的坟墓。墓前象犀牛的石头上还立有一块方碑,碑上文字还刻着建文帝修庙为僧一些事略。为此我们还一道去望京寺查考建文帝墓,可惜此处已夷为耕地了。12
当时望京寺旁农户叶忠诚和他六十多岁的母亲白夭秀,还向我们作了如下口述:“这庙是1974年产拆去的。庙内共有九块刻着字的大石碑,这些碑有的被砸烂了,有的被收成石料抬去修林场、茶场、保管室用了”。13
该乡石阶村有位70多岁的农民王树德,还向我们讲了一些建文帝的传说:
“建文帝当年为和尚时,一天下山游玩,见一农妇痛哭小儿夭亡,触景伤情,咏诗两首,至今还流传:诗如下: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来时欢喜去时悲,枉在尘世走一回;不如不来与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作者:赵学成(四川文物 ,SICHUAN CULTURL RELICS , 1994年01期)
注释:
①《江北县志资料》第八期,1984年8月9日印,
②《邻水县志》卷四,七十页,清道光版.
③壬癸,指壬午年建文帝退位;癸未年明成祖即位。
④《建文帝御临小三峡》作者陈仲质,载《邻水县志资料》11期,1984年7月5日。
⑤《明史纪事本末》第一册17卷,282页,中华书局1977年2月出版。
⑥⑦同④卷六《文艺志·历朝诗》40页。
⑧《邻水县志资料》15期,1 9 8 4年11月7日
⑨同⑤283页.
⑩同⑨
11《白良善与续志的谈活记录》现存平昌望京乡史志办公室
12同11
13《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四百二十七页.
14《白崇松的谈话记录》现存平昌县望京乡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