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屋基
桂花屋基

谢仙名谢纯清号竹溪,有的文献中亦称号守溪,叫做谢守溪(历史传说并无实证)。明末通江瓦室桂花屋基廪生(现通江县瓦室镇桂花村)。他曾在鸡子顶(今桂花村山顶)修道,钟子寺飞身。他的传说很多,这里只讲他三度李翰林的故事。

 鸡子顶 上现存的“天开普度”四字据说是谢道所刻
鸡子顶 上现存的“天开普度”四字据说是谢道所刻

李翰林名李钟峨,字雪原,清初通江九浴溪郭家坪人。

相传他们原是同学,有一年上京应试转来,夜宿庇溪牛舌转。

半夜里谢仙听到对门有人喊问店主:“你家住谢道和李翰林没有?”店主答:“住的有。”对门那人又说:“那你们要好好照顾啊!”

第二天早上,谢仙问店主:“昨晚上是哪个在喊你们?”店主说“没人喊。”又问:“你们家昨夜住了几个客?”店主答:“只住了你们两人。”谢仙领悟到,李钟峨将来一定会点翰,自己却于功名无望,回家就到鸡子顶庙上修道了。

谢仙在鸡子顶修炼九年,道就修成了。这时他想起李钟峨为人忠厚诚实,是他同学中最合得来的一位,他要超度他成仙。一天他算定李钟峨点翰回家,路过苦草坝漏嵌岩。他扮成一个白胡子老汉在那里等着。李翰林走拢向他打个招呼就坐下来歇气。这时谢仙从口袋里取出两个糠馍馍来,一个给李翰林,一个自己吃。李翰林不要,说:“你老这么大年纪,为啥吃这样的糠馍馍?”谢仙说:“我肚里饥。”李翰林坐了一会,见老汉大口大口地吃着糠馍馍。又说:“这糠馍馍太粗,你老不要吃了!”谢仙又将一个糠馍馍递给他,说:“我肚里饥呀。”

李翰林没有要糠摸摸,起来拱拱手就走了。他走几步,觉得这老汉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他再想,一下想起了同学谢纯清,还想起了自己原来有个名字叫李基。这时才猛省到:莫非是谢纯清修道成功,现在来度我?想到这里,他又回转去看那老汉。哪里还有什么老汉,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他这才感到该问一下姓名才是。

这一度未成,谢仙又想第二度的办法。一天,他装成一个讨口子,肚子上长个大脓疮,来到李翰林住的院子里,连声喊;“谁舔我肚,谁舔我肚?”李翰林出来一看,觉得太脏了。进屋去对佣人说:“外面来了个讨口子,快给他舀碗饭去!”佣人舀来饭,讨口子不要,还是那句话:“谁舔我肚。”佣人进屋对李翰林说:“讨口子不要饭。”李翰林又取一百个钱,叫佣人给讨口子,讨口子还是不要。

佣人觉得奇怪,唤来一只狗,使狗去咬讨口子。可是狗不但不去咬他,还去舔他的疮。佣人回到屋里,把情况给李翰林讲后,李翰林想:这讨口子很怪,不讨饭,也不讨钱,狗也不咬他,世间哪有这种事,忙出来看个究竞。等李翰林走出来,原来那讨口子不见了,连那只狗也不见了。李翰林这才醒悟到,“谁舔我肚”,莫非是隐语吧,便叫佣人去找那讨口子。佣人跑至岩口,远远看见一人,身后跟着他们那只狗飘然而去。李翰林听了佣人谈讨口子远去的事,又是一阵后悔。

谢仙二度又未成功,便想第三度的办法。他写了一个帖子,请李翰林到鸡子顶庙上作客。李翰林接到请帖非常高兴,早已想见见这位修仙的老同学了。这天他来到鸡子顶,谢仙将他接到庙内,安排在老君殿里吃茶,然后便说自己要去煮饭。

李翰林喝了一会茶,觉得一个人坐着莫趣,便在庙里各殿堂观看。当他转到后面厨房边,远远看见谢仙蹲在灶头上,一面向一个锅里拉屎,一面在向另一个锅里擤[xǐng]鼻涕。他见了马上退回到老君殿饮茶,思虑着如何吃这顿饭。

中午宴席非常丰盛,有酥肉、有蒸肉、有炒肉,味道鲜美,香气扑鼻,谢仙不住地给李翰林碗里奉菜。可是李翰林一记起在厨房边看到的情景,哪里敢吃。他等谢仙不注意时,尽把这些肉摔到桌子下喂鸡狗去了。

吃完饭,李翰林知道谢仙的画画得好,便拿出康熙皇帝赠的一把宝扇,要谢仙作画。谢仙拿出墨砚来要李翰林磨墨。李翰林磨好墨,谢仙在桌子上铺平扇。只见他在宝扇上挥毫乱舞,看上去尽是圈圈点点,李翰林非常气愤。不过在老同学面前,他还不便马上发作罢了。谢仙画毕,把扇子折起,又用纸来包着,说:“这扇你暂时不要打开,要见了皇帝时再打开来用。”

李翰林收起扇子就告辞,谢仙也不挽留。走出庙门,见一群鸡狗不住地向自己叩头,然后爬上扁柏树,向空中飘忽而去。李翰林认为这是谢仙在向他弄法,也不理会。其实这正是他摔下的肉被鸡狗吃了,鸡狗飞身了。

再说李翰林回到皇宫,一天康熙皇帝召集文武群臣在太和殿商议国家军政大事。李翰林带上宝扇,等议事快结束,康熙和群臣高兴的时候,他轻轻打开宝扇,扇了三下。顿时殿上梅香扑鼻,一群蜜蜂把宫廷包完。康熙知道一定有臣子带来了宝物,忙问:“是哪个爱卿打开了宝物?”李翰林忙叩头说:“这是主上赐爱卿的宝扇,我让老同学谢纯清作画所致。”康熙说:“这人简直成了神仙了。”

谢仙正需要皇帝这样的封赠。康熙皇帝话音一落,谢仙腾空而起,飘飘悠悠向太虚飞去。但他飞去以前念念不忘的是没能把李翰林这样的同学度走。他在空中丢下一纸条说:“扁柏开花,谢道回家;告诉钟峨:心无其他。”

3 thoughts on “通江瓦室镇的故事——谢仙三度李翰林”
  1. 谢公讳应宸(公元1325-1427)字逢吉,号竹溪,廪生,做中郎官期间,博览群书,意欲考功名,顿悟大道,转而习道学医,悬壶济世,修道行医三十三年后,羽化登仙。世人尊其曰“谢道”,“谢仙”。他在鸡子顶修建“真武殿”等庙群。亲手栽植辩白数株,至今尚存。其道法声名远播整个川东北及陕南地区。明崇祯皇帝听朝臣向久贤讲述其道术之精深,惊叹不已,即追封为“了真仙”,以其影响力安定一方,其真身雕像通江供奉于城子山禅院,据古志记载省城及州县皆供奉其雕像。

  2. […] 说到鸡子顶,必然联想到谢仙,因为那里的道教文化是他开创的。无数老者至今都能讲许多谢仙的神话故事。尽管有些故事与时代矛盾,但人们却要将仙翁的传人的故事也加在他的身上去讲。可见仙翁的影响力(明崇祯皇帝追封其为“了真仙人”)之大。奇就奇在鸡子顶主峰山脉,酷似神色淡定展翅翱翔的大鹏;再是在石崖上可以看到千年没有风化的道家文化石雕;还有南北方向唯一的上山和下山通道,东西方向是万丈悬崖、深渊,成为天然的防御屏障,故乃兵家必争之地。1933年红军,就是利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加上红军智高一筹,打败了敌军的数次进攻。 […]

  3. 也有这样的传说:

    瓦室镇桂花村住着一支庞大的谢氏族人,这支族人的祖上一个名叫”谢映成”的人.据友人讲解,大约在元末明初他们这支谢氏族人有一个名叫谢映成的人,自小聪慧,饮读诗书,好学上进,惜相貌奇丑,因此因相貌屡试不中,于是心灰意冷之下,入道教带发修行.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原在陕西汉中修行的谢映成在汉中呆不下去,背着道观中泥塑的真武大帝尊身至通江瓦室桂花村鸡子顶下石柱梁,突遇天将降大雨,谢映成恐雨落泥散,真武大帝像散于荒郊野外,于是在石柱梁下放下真武大帝像去农家借雨具想为真武大帝遮挡金身,雨具借时,天已降大雨,急于原地看时,四周均瓢泼大雨,独真武大帝处一滴未雨.映成惊奇不已,遂在此修建庙宇,将真武大帝供奉于鸡子山顶峰,自在庙宇旁厢房修道悟道,并感叹人世沧桑,自己一生屡试不中,在鸡子顶亲自种下两颗柏树,自命为”贬柏树”,至今犹存!终于有一天悟道成仙,驾鹤而去!从此桂花村的谢氏族人为了纪念这位谢氏仙人.为其修建庙宇,供后人祭祀!惜文革时庙宇被毁,至今尚有遗迹!

回复 旧时通江道教名地——鸡子顶 - 分享巴中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