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城里有座严颜庙(也称“严公庙”,庙毁于文革中,现在仅存碑记),严颜庙有座严颜墓(现在在草坝街中段,原将军宾馆处)。传说严颜墓里有盏万年灯,这里就引出了俞楼与万年灯的故事。(道光《保宁府志》卷12载,“严公祠在旧西门内,唐时建,现在城外。”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187《碑记》云:《唐严将军庙记》,“庙在(巴州)城西门内,碑在本庙,唐正元元年韦曾为庙记”。)

过去巴州有个州官叫俞楼的,一心想发横财,不但活着的人要压榨,就是死了的人,他也要搜刮。他认为严颜死后的殉葬品一定很多,便悄悄派人掘开了严颜墓,发现墓内有明灯一盏,灯油将尽,灯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俞楼俞楼,无冤无仇。开我墓门,为灯添油。油添不满,罚你变牛。” 

严颜墓位置图

掘墓人赶忙报告俞楼。俞楼读了碑文又惊又怕。他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将灯里油添满。于是忍痛将自己过去压榨活人、搜刮死人的赃物赃款,全部买油添进灯里去,可是灯里的油才不过巴底底呢。俞楼担心将来变成牛,又千方敲诈,百计勒索,得来的银子堆成山,买成油还是把灯添不满。后来,他想了一个主意,凡是到衙门里来打官司的,不分是非曲直,都要罚其为严颜墓里的万年灯添油。他总想把油添满,却总是添不满。 

巴州的盖世财主富百万与长工王老大到衙门打官司来了。富百万雇王老大当长工的时候,说的帮工三年,给一头青牛。王老大满三年后,富百万却赖帐了,硬说讲的帮工三年,给一瓶清油。王老大不得不进巴州城来告状。富百万怕官司打输了,先送俞楼五百两银子。俞楼在大堂上对富百万和王老大说:“你们都去给严颜墓里那盏万年灯添油,谁添满了,谁就有道理,谁就是赢官司。”富百万听了非常高兴:我有百万家财,难道还不能添满这一油灯吗?明明是州官在卫向我啊!他要求先添,州官自然答应了。谁知富百万把他的家财耗尽,还是没把灯油添满。轮到王老大去添油了,他提起油壶往灯里倒,刚刚倒了一半,那万年灯里的油就瀑出来了。按说,王老大应该是赢官司,可俞楼又变卦了。他睁起睛睛说瞎话,一口咬定灯里的油是富百万添满的。王老大怄气不过,在大堂上一头撞死了。 

俞楼根本不管王老大的死活,他觉得只要灯里的油添满了,自己就可以不变牛了。那晓得俞楼带上人正要去给严颜封墓门的时候,那块石碑上的字却变成了:“俞楼俞楼,无耻之尤。贪赃枉法,与我添油。一代为官,九代变牛。” 俞楼看完碑文,吓死在地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 不要太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 thoughts on “严颜墓里万年灯的故事”
  1. […] “汉史标名胜,巴城存墓丘。”迄今长达千余年历史的严公庙和严颜墓,是巴州在川北地区享有很高声誉的古文化遗存。蜀汉时严将军取汉昌(今巴州)、威镇汉昌,至今在巴州民间广为传诵。相传,严颜死后葬于巴州,墓冢至今在州城西门(墓地现已经不存在,在草坝街上新雕了一个雕像),墓前有“汉将军严颜”的大石碑。早在唐贞元年问,于墓后修建了严公庙(巴州区草坝街,那儿曾经有一个粮店,叫城西粮店,即严公庙)。当时,四时香火不绝。《通志》载,汉将军严颜墓,在城西门外,旧有庙在墓后。据《巴州志》载,北宋宣和四年,墓后庙已“栋宇倾坏,支以他木,上漏下湿,不避风雨”。宋民族英雄宗泽判巴州时复修。明建墓碑,高1.24米、宽0.65米、厚0.2米。清建殿(俗称严公庙)为木结构,面阔约24米,进深约10米,通高约8米,雕梁画栋,规模壮观,并雕有石像高3米余,神气威武。“文化大革命”中庙荡然无存,石像埋于地下,墓(九十年代初才拆除,现在“将军宾馆”的位置)被封土荡平。后将墓碑掘起,尚存完好,墓室未动。严公庙虽毁,但是严颜那“孤身欲断头”的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留下了“将军大节重如山,云让孤高松让寒。一曲巴江城下水,年年流照旧衣冠”的赞誉。 […]

  2. 巴州作为今巴中之历史名称始于北魏延昌三年(514),但南北朝时,巴岭之南或为“不置郡县”的群獠散居之所,或是叛服不常的北南交争之地。直到唐朝,巴州作为今巴中的固定称谓才稳定下来。巴中之严颜庙正是在巴州称谓稳定以后才出现的。如果说巴中之严颜祠出现在唐代尚有疑问的话,那么在宋朝则是确凿无疑的。宋朝巴州严颜祠称作“英惠侯义济庙”。据宣和六年(1124)巴州通判宗泽撰写的《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巴州百姓祀严颜甚谨,“没千有余载,巴人事之如存,”“凡过其门,无老壮贤不肖,必以手加顶,至于再三,如神真在其上,以至雨呖之愆、疾病之苦,率诣祠祷之,无或不验”。地方官多次把这些情况奏报朝廷。宋廷顺乎民情,赐其庙额为“义济”,加封爵号为“英惠”。把巴州对严颜的崇祀由民间信仰变成了国家典祀。同时,巴州地方官员捐俸钱完成了对巴州严将军祠的修缮工作,宗泽为之作记(《宗忠简集》卷3)。此本为祠记,记文中也无只词提及严颜墓。或唐宋巴州本无严颜墓。

  3. 巴中之有严颜庙或始于唐代。地方志书皆持“唐建”之说,如道光《保宁府志》卷12载,“严公祠在旧西门内,唐时建,现在城外。”现存文献中最先持“唐建”说者仍然是王象之,其《舆地纪胜》卷187《碑记》云:《唐严将军庙记》,“庙在(巴州)城西门内,碑在本庙,唐正元元年韦曾为庙记”。正元元年即贞元元年(780),作“正”乃避宋仁宗讳。另据陈思《宝刻丛编》卷18,唐朝两度建立巴郡太守严颜庙碑。第一次是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碑文由韦曾撰写。这在时间上与王象之记载不一致;第二次是天复五年十月十五日,碑文由冯某撰写,蒲君宰正书。时间亦有疑,天复为昭宗年号,只有四年(901—904)。这就是说,关于唐代创修严将军庙,文献记载与石刻资料不一,而且皆是宋朝以后的追述。因而,“唐建”说还有待进一步确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两次建庙立碑是否属实,所立之碑皆系庙碑,并非墓碑。

回复 巴中城古迹 - 分享巴中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