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余氏家训:孝友一家存古道,公平二字守前规
平昌余氏祠堂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经150年了,位于岳家镇街道老粮站处,上世纪四十年代,余氏祠堂被拆,现仅存一个余氏牌坊。余氏先祖入蜀制订的家规——积善余庆,巧妙地将姓氏融入其 …
阅读更多平昌余氏祠堂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经150年了,位于岳家镇街道老粮站处,上世纪四十年代,余氏祠堂被拆,现仅存一个余氏牌坊。余氏先祖入蜀制订的家规——积善余庆,巧妙地将姓氏融入其 …
阅读更多在巴中一带的川东北流传着这样的话:“七不出门八不归,初九出门囊堆堆”。因此,要外出打工的人都不选择初七出门,也不选择初八归家。更有甚者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对 …
阅读更多明朝末年,通江县境普遍修建寺庙,庙戏流行益广。县城隍庙创建的一座万年台子,就是专门提供川剧演出的场地。而后县境的穿云洞、垂云洞、刘坪场、金溪河、板桥口等庙宇及祠公,先后建 …
阅读更多关渡乡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东北边陲,距巴城44公里。关渡乡古称“黄梁垭”,因在米仓古道的重要支线上,过往行人常在此歇脚住店,买卖逐渐兴隆,人口逐渐密集,场镇日趋成型。至明清,场下 …
阅读更多“关渡山歌号子”起源于“巴山号子”,属于巴山号子的一部分,较集中地表现了关渡人民的劳动生活,记录了大巴山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战天斗地的场景和民风民俗,为研究巴中民俗艺术提供了 …
阅读更多川东北诞生礼俗仪式主要包括降生礼、打三朝、满月酒、百日礼、周岁礼等。 一、降生礼 对国家而言,生育关系着本民族自身的繁衍和生存,是本民族种族得以延续、发展、壮大的大事;对家 …
阅读更多恩阳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于民国,是以天然植物蓝靛为染料染制布匹的传统手工技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恩阳蓝印花布逐渐远离生活,鲜有人问津。恩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列入第五批省 …
阅读更多旧时,巴中民间保留“打三朝”习俗(现在也在,只是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 一、“打三朝”内容 姑娘出嫁后,生下孩子举行的仪式。 一般分“取名”和“偿长命钱”两大部分。当姑娘生 …
阅读更多对灵三献有小对灵三献和大对灵三献之分,亦称对灵三献正做和对灵三献简做。主要是迎馔和传馔的区别。通常是指大对灵三献。先行迎馔礼,鼓乐前导,礼生引孝氏到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 …
阅读更多人的一生从诞生礼开始,以丧葬礼结束。中间较大的程序化的礼俗还有成年礼、婚礼和寿礼。而寿礼所呈现出的地域特点更为明显,一乡之内不同风,一村之内不同俗,一党之内不同仪,甚至相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