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历代进士辑考
作者:彭从凯。本文分为五部分,分别从古代进士制度简述、地方文献中的巴中进士名录、巴中历代进士简述、巴中进士误载举正、结语五个方面阐述了巴中历代进士相关情况,考证严格,数据详实,值得一读。
1.古代进士制度简述:介绍了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进士的定义和重要性。
2.地方文献中的巴中进士名录:列举了地方文献中记载的巴中历代进士名单,按照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五个时期进行分类。
3.巴中历代进士简述:对地方文献中记载的74位巴中进士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们的籍贯、中进士时间、仕宦经历、文学成就等。
4.巴中进士误载举正:对地方文献中误载的巴中进士进行纠正,包括非巴中籍而误载者和巴中籍非进士而误载为进士者。
5.结语:总结全文,对巴中历代进士人数进行统计,并说明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一、古代进士制度简述
中国古代的官制,在商周实行世袭即世卿世禄制,秦代实行按功授官制,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则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肇始于隋代而废止于清末,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中国科举制度研究》前言中说:“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从读书人中选拔学而优者授予官职。从选拔官员的目的来说,是一种政治制度;从考试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其特征是“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逐级选拔行政管理人才,具有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特征”。[1]科举制度相对以前各种选官制度,是最为公平和公正的,在历史上起到了抑制门阀、奖拔寒庶的作用,为官僚阶层精英地位的确立和行使权力提供了合法的依据。科举制度确立以后,由此进入仕途的被称为正途。这一制度对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社会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进士,是通过殿试的及第者。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也是最后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进士之称始见于《礼记·王制》,进士之科“起于隋大业中”[2]。进士出身的人在整个中国古代官僚系统中,“位极人臣,常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3],说明进士考试逐渐成为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
隋唐时期,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之其一。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代岁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4]。进士科在隋代以后,逐渐成为科举取士最重要的科目,唐代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宋代科举,独重进士科。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5]在宋代科举所有科目中,唯进士一科设置最稳定,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开进士科起,除徽宗崇宁兴学一度以学校贡士代贡举,以及钦宗靖康间因金人入侵未开贡举属例外,未曾中辍。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6]
元代科举,其科目、取士标准,虽“斟酌旧制而行之”[7],但亦有不少变化。太宗朝“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以不失文义为中选。”[8]其中选者,可免除徭役、赋税,并与长官同署公事。至仁宗朝,“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9],提出“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10]的取士标准。并规定“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11]
明代科举,其科目、文体、取士等已相当完备。据《明史·选举》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12]
清代科举之制,其乡试、会试于考期、设官、场规、命题规制、殿试名第等,皆承明制。据《清史稿·选举》记载:“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13]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清王朝迫切需要经世应变之才以维持其统治,“论者谓科目人才不足应时务”[14]。光绪二十七年(1901),“皇太后诏举经济科”[15]。是年8月,上谕乡试会试中废止八股文。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清政府停科举,推广学校,中国历时1300年之科举制度,自是废。”
[16]中国科举制度,有文、武之分。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初设武举”[17],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武举的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相一致,只是内容与时间不同。
总之,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进士科肇始,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延绵存续1300年,它承担起为中国官僚政府源源不断输送管理人才的使命与责任,对世界特别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