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水”命名溯源
巴河位于渠江上游,系渠江正源,也是巴中市的“母亲河”。巴河从巴中市境流经达州市境后名渠江。渠江流经广安市境后,在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是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
巴河在巴中市境内从南江县流经巴州城区附近时,弯曲的河道像一个篆书的“巴”字。宋元以降,官宦、士人便习惯地将流经巴州城区附近的巴河雅称“字水”“字流”“字江”。近千年来,“字水”像巴州“四龛”(东龛、西龛、南龛、北龛)一样,已然成为巴中的文化名片之一。
江河九曲回环或曲折成字,是神秘自然的造化,是亘古岁月的杰作,是时间之手的鬼斧神工。因这些奇景的呈现,大地又多了一分壮观。
古往今来,江河“曲折成字”这一伟大的自然景观并非巴河独有。凡有江河流经处,宏观视野里,都有类似景象。鉴于此,笔者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梳理、甄别相关记载,就巴河流经巴州城区命名“字水”的由来作一次溯源。
“巴河”几易其名
巴河发源于南江县关坝镇玉泉村第五居民小组平溪。平溪海拔1100余米,东经106度、北纬32度,因水流平缓,故名。
2016年2月27日,笔者曾陪同广安日报社、广安市文联“渠江溯源”采访组一行十余人深入平溪探源。
位于米仓山南麓的玉泉村犹如世外桃源。顶天立地的铁船山横亘在东南边,云遮雾绕,神秘莫测。在巴河源头平溪,还能见到川主庙(祭祀治水的蜀郡太守李冰)遗迹,溪边险要处一个镇水兽被荆棘、荒草遮掩着。巴河源头建川主庙、置镇水兽,可知枯水期涓涓细流的平溪一到雨季山洪暴发时,水流凶猛,声势浩大。平溪流经玉泉村第五居民小组。该居民小组地广人稀,当时仅居住着两户山民——袁方贵夫妇(其子袁宗良已搬到关坝场镇定居)、许明礼夫妇,计四人。上年,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到此拍纪录片,时年68岁的张正芝(袁方贵之妻)接受栏目组采访。张正芝平时头戴黑丝帕,擅长唱山歌,有事无事都喜欢亮亮嗓子,在深山老林中,犹如天籁。她身上,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先民遗风。
巴河从南江县境南流至巴州,河道走向与米仓古道走向基本一致——米仓古道沿着南江河从北向南延伸至节点巴州。
南江县关坝镇玉泉村第五居民小组平溪是巴河源头。
关于巴河起源,《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漾水”条记载如下:
……西北出南郑县巴岭,与磐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谓之北水;东南流,与难江水(即南江河——引者注,下同)合。水出东北小巴山,西南注之;又东南流,径宕渠县,谓之宕渠水(即渠江)。
《明史卷四三•地理志四•四川》“保宁府巴州”条:“东北有小巴山,与汉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经州东南,分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又“南江”条:“南有难江,源出南郑县米仓山,下流入巴江。”
清道光初年成书的《三省边防备览》卷五《水道》:“巴江源出南江县巴山。东源自贵门关,西源自分水岭。至南江县会流南下,纳南境沙河子、李家寨、代罗观诸水,行一百八十里至巴州城东,又东南行至曾口、恩阳河,纳石人河、古溪、黄柏溪诸水,西来注之。东南至澌安陀(今作“澌岸沱”),黑山溪东来注之。又东南至江口镇,与通江诸水相合。”
《(道光)巴州志》卷首《巴江水道原流图》:“州水有三派:其自蟒潭河入者,北水,即古渝水也;自木门入者,清水也;自通巴河入者,巴水也。三水会于江口镇,合而为巴江,众流皆附之,以达于渠河。源远流长,有自来矣。”该志卷一《地理志•山川》“北水”条:“即古渝水也,今之谓‘巴江’,盖因州得名。发源于南江县东北之小巴山。……北水至此入州境……又南流三十里至枣林场,又南流三十里过小北龛(今名“大佛寺”——引者注,下同),又南流十五里至州城西观音岩(即柳津溪口,今柳津桥南端),折而北绕望王山下,循红岩转而东,分而复合为中坝(檬子河、新溪河在此汇入,新溪河今名“后河”),至青岩(又名“石长鼻”,塔子山临河山坡),此环城之水也。”
“循红岩转而东”——红岩又名“红崖子”。《(道光)巴州志》卷一《地理志•山川》“红岩子”条:“在州北隔江岸上。壁立数十丈,下临巴江。土色红赤,故名。”《(民国)巴中县志》第一编《土地志•疆域(附形胜)》载为“红崖子”。“红崖晚照”曾是“巴州十景”之一。近年修滨河路,修建护坡,赤色崖壁已被混凝土覆盖,“红崖晚照”奇景不复再现。
《清史稿卷六十九•志四十四•地理十六•四川》“保宁府巴州”条:“……巴江源出大巴山,自南江入,径州东南入达县。”又“南江”条:“……巴江即宕渠水,源出大巴山,径城东,又东南入巴州。难江,一名‘南屯河’,上流曰‘三溪河’,至两河口入巴江。”
从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中得知,“北水”是巴河最古老的称谓,也是文献将巴河称“北水”之始。以后,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清人李元《蜀水经》等文献均以源出巴山南麓的难江(今南江)南流经巴州至渠县之水称“北水”。
《(道光)巴州志》卷一《地理志•山川》:“乐史《太平寰宇记》云:‘化成县北水,一名巴岭水,一名渝川水,一名宕渠水,西北自集州难江界流入。’按:北水即今州城外之正流。从前初未有‘巴水’之称,自《九域志》(即《元丰九域志》,北宋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修撰——引者注)始言化成县有‘巴江’后,遂以南江派水源出小巴岭者当之。其实则古之渝水也。”
“自《九域志》始言化成县有‘巴江’后”,论者始以南江派水源出小巴山者当之,意即“北水”之名至北宋时期正式名“巴江”或“巴水”。其实在唐人诗文中早已将“北水”称“巴江”,也就是说,在唐代“北水”就改叫“巴江”了,并非之后的北宋时期始称“巴江”。如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巴州刺史的羊士谔在《早春对雨》一诗中写道:“千里巴江守,三年故国春。”(见《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二);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寓籍巴州的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张曙在《击瓯楼赋并序》中写道:“甲辰,窜身巴南,避许溃师。郡刺史甚欢,接眷。一日,登郡南楼,下临巴江。馔酒张乐,以相为娱。”
明清两代,乡邦文献均将巴河称“巴江”“巴水”,相沿不改,民国时期始有“巴河”称谓。1990年代末,省政府定名,将巴州城西大溪口以上河段名“南江”,大溪口以下至达州市渠县三汇镇河段名“巴河”,巴河称谓自此定名。
“字水”命名举隅
北宋欧阳忞编撰《舆地广记》卷三十二“利州路巴州化城县”条:
巴江,源出大巴山。至当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
《舆地广记》首次记载巴河流经巴州城区附近时“势若‘巴’字”。到了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见该书卷一百八十七“巴州”条)、祝穆编撰《方舆胜览》(见该书卷六十八“巴州”条)均引《舆地广记》以上文字,有“水屈曲成‘巴’字”的记载。
今天从卫星地图上看,巴州区回风街道大溪口村大溪口到巴州区三江镇上游村上尤家坝这段长二十余公里的河道并非酷似“巴”字。如果非要说像某个字的话,这段河道更像一个篆书的“己”字。这不能责怪古人。“巴”“己”字形相近,如果是篆书,差别并不是多么明显,何况古人是依靠步行目测,估计判断的。以大致或整体的印象去对应相近相似的物事,难免不出现偏差。
以下,我们就看看从宋代迄今,历史上与渠江上游的巴州(今巴中市巴州区,历史上曾有多个“巴州”建置分布于各地)有关的摩崖石刻、古碑记、方志、诗文集等文献中出现的“字水”“字流”“字江”或类似文字。
宋孝宗淳熙初年任巴州知州的杨庭杰〔字子厚,眉州(今眉山)人〕在《和邵稽仲〈子厚使君登南龛古楠寺〉》一诗中写道:“犹有题名千载后,与他巴水字相连。”此诗原刻南龛石壁,现已漫漶不可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曾任四川按察使的刘喜海于道光末年将其编入《金石苑》(又名《三巴孴古志》)。
宋人范文在《和赵公硕〈游南山赋五十六言呈书记、郎中、教授、大著〉韵》一诗中写道:“晓看三叠巴流字,归去一声云外钟。”此诗见南龛老君洞右壁,作者姓范,名残缺,生平无考。
元人李越实在《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一诗中写道:“字江如练复如带,万点巴山一望中。”北山,即望王山。此诗原收《(嘉靖)保宁府志》卷六《名胜纪》,《(道光)巴州志•艺文志》《(民国)巴中县志》均收录。
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巴州》:“城外东龛,在字江东岸巾子山下,即唐兜率寺,寺废,碑存。”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进士、通江人李钟峨(字雪原,号芝麓)有《秋雨过字水饮顾尉署》诗,收入《雪鸿堂文集•垂云亭卷二》。诗题中的“字水”本指巴河巴州城区段,此处代指巴州。
乾隆二十七年(1762),巴州知州李汝琬在《宕梁书院碑记》一文中写道:“况出户而望,连山翠其入云,芳树蓊其行列,是崇德辨惑之所兴思也。诸生其有意乎?至其俯瞰字流,足以涤胸中之尘秽。庶几为文也,洁净精微有当清真雅正之旨乎!”
乾隆三十三年(1768),钱塘(今杭州)人吴琦(字纯斋,号杏坡)在《乾隆戊子游南龛》一诗中写道:“巴字江环金榜北,印文石镇木楠南。”此诗见南龛七十八龛下小碑。
《(道光)巴州志》卷一《地理志•疆域(附形胜)》言及巴州形胜,引《(雍正)四川通志》“群山雄峙,巴水环流”,又引《(嘉庆)》四川通志》“连四郡之边境,当八县之冲衢。东南耸秀,山纪木兰;西北回湍,城枕字水。通一线于北方,汉南在其指掌;顺两江而南下,川东便于建瓴”,引文均涉及巴河,以“巴水环流”“城枕字水”发挥,点明主旨。“山纪木兰”,《(道光)巴州志》卷一《地理志•山川》“木兰山”条:“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寰宇记》云:‘在废归仁县西二十五里。’”州志引《寰宇记》文字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山南西道七•巴州》。归仁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划汉昌县东南置平州,北周改同昌,隋开皇九年(589)改名“归仁县”,宋乾德四年(966)省入曾口县,故治即今平昌县江口镇。今“平昌”县名即据平州“平”字和同昌“昌”字命名。木兰山一说在今平昌县境内,一说在今巴州区三江镇境内,地望不可考;两江,即巴河、通江河。
嘉庆四年(1799)代理巴州知州、嘉庆七年(1802)正授巴州知州田文煦,嘉庆九年(1804)七月在《严公台碑记》一文中写道:“巴州古称‘宕梁’。治西十余里平梁城则昉于宋淳祐十一年,曰‘平梁’者,抚巴州而筑也。其城上接文峰,下临字水。”
乾(隆)嘉(庆)年间,巴州岁贡生文尚雅、举人谢一鸣先后撰《巴州志略》《巴州志稿》,记载巴河时,综合古人意见,下结论“巴江又名‘字水’。”
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保宁府知府恒昌在《巴州凌云塔记》一文中写道:“字水炳灵,巴山毓秀。文风有不日茂、科名有不日盛者乎!”
道光年间,巴州名士胡尚德(号笑山,著《姑存诗草》四卷)读代理巴州知州朱锡谷〔字菽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代理巴州知州,主持编修《(道光)巴州志》〕《怡山馆诗钞》后,赞誉朱锡谷诗才、政才,在《读朱菽原〈怡山馆诗钞〉》之二中写道:“咄咄风尘叹异才,儒生仙吏不须猜。刚穿华岳寻诗出,又向巴江学字来。”(此诗计二首,收《姑存诗草》)
道光年间岁贡生、巴州名士张复旦〔又名纬先,字云卿,号二梧山人,曾做过四川、云南提督张必禄幕宾,《(道光)巴州志》采访之一,著《龙山诗草》四卷〕在《飞霞亭四首》之四中写道:“江曾将字学,亭亦任霞飞。”在《巴州文塔成题二首》之二中写道:“名山业待龙文显,多士祥从字水呈。”在《望凌云塔》中写道:“紫亭霞衬云程远,丹阁梯飞字水长。”(以上诗收《龙山诗草》)
同治三年(1846),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第二甲第七名进士、礼部主事余焕文(巴州人,时辞官家居)在代时任巴州知州陈洪绪作《筑后河堤序》中感叹:“州治水围郭如带,胜景也。”拿今天的话说,巴河环绕在巴州城外像一条带子,太好看了。
光绪元年(1875),巴州知州金凤洲在《重作严公庙望江楼碑记》一文中写道:“吾知登斯楼者,见夫望王、插旗之耸峙,即思将军之重如泰山,头可断而不可降;见夫巴江字水之波平浪静,即思将军之神威赫濯,有以安其澜而顺其轨。”
光绪八年(1882)三月,巴州廪生赵堉在《修缮记》中写道:“庶几晨钟暮鼓,上答皇恩,朝祷夕虔,永佑仁里,则佛殿有不灭之灯光,胜字水,而善人获无疆之福名。”(见南龛第九十一龛下壁)
光绪初年,巴州中在城乡鲁溪(今属巴中市恩阳区司城街道办事处)人、成都尊经书院(川大前身)学生冯蔚藻(字鉴莹,号鲁溪)所作《登奎星阁》诗有“南山入怀抱,字水学带流”句。
民国十二年(1923)巴中县知事甘梯云(字德龙,什邡人)在《游南龛二首》之二中写道:“字水巴江堪如画,唐碑宋碣半题诗。”(见南龛原兰草园门左侧石壁)
民国三十七年(1948)腊月二十三日,无名氏在一首《赞诗》的首联写道:“巴山苍苍,字水洋洋。”(见南龛石壁)
今人米从昆在《南龛览胜》一诗中写道:“字水虹飞仙女带,云屏霞佩美人纱。”李鸿昌在《南龛坡留题》一诗中写道:“飞霞阁上俯登临,字水巴江眼底奔。”刘瑞在《原韵奉酬蒲守易校长登南龛之什》一诗中写道:“字江四窟,独翠州南。”在《游南龛》一诗中写道:“春暖字江旭欲升,八方春服涌宏门。”在《谒章怀太子墓四首》之一中写道:“吟罢黄台空抱蔓,江流字水孰平冤?”
“北水即古渝水”辨
《(民国)巴中县志》第一编《土地志•水系》针对《(道光)巴州志》卷一《地理志•山川》“北水”条“北水即古渝水也”之说辩难:
今详考四川舆图(民国时期编写《巴中县志》时参考的四川省地图——引者注,下同),谓巴江正流称为“北水”则是,指为渝水,则非也。《一统志》(即《大清一统志》)云:“巴江源出大巴山,在南江县东北二百二十里。”以巴、南地势论,巴山据北方,上游巴水出其下,称为“北水”甚当。至谯周《三巴记》所云阆中之渝水,固宜以嘉陵江当之,乃以南江在汉属阆中,遂以巴水冒渝水之名,殊属附会。观嘉陵江,一江东下径达重庆,重庆又称“渝城”,是阆州之嘉陵江,即渝水之源,可决渝水在重庆无疑。况《通志》(南宋郑樵撰《通志》)云“流江县宕渠水,一名渝水;渠江县渠江水,一名渝水”,即谓渝水与宕渠水想混,亦与县水无涉。
《(民国)巴中县志》第四编《志余•拾遗》“阆中有渝水”条:
……按:渝水,旧志〔即《(道光)巴州志》——引者注〕谓“即县城外水”。今考其源流,误甚。
又:
昔人谓“巴水曲折成字”。唐李远诗亦云“巴江学字流”,以其浩渺弯环,酷相肖也。或云在通江上流峡中,或云在阆中白水入汉处,或又云在重庆,皆属附会。惟《名胜志》(即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引者注)云:“巴江源出大巴山,至当州东南,水初涨时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居人每登高视之,实曲曲相似云。
《(道光)巴州志》言“北水即古渝水也”,《(民国)巴中县志》辩驳,言之凿凿,所言极是。
唐人李远《送人入蜀》诗“蜀客本多愁,君今是胜游。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不知烟雨夜,何处梦刀州”见《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九,《(道光)巴州志》卷八《艺文志上•历代诗上》《(民国)巴中县志》第一编《土地志•水系》均收录此诗。但此诗中的“巴江”没有证据表明是今巴中市巴州区境内的巴河。唐人诗文中,特别是诗歌中,出现“巴江”这一意象或者说河流称谓的作品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巴江”有时是古巴国境内所有河流的泛指,诗人们也将今天的嘉陵江、长江三峡至重庆段在当时泛称“巴江”。所以说,“巴江作字流”这一自然奇观历史上并非今巴中市巴州区境内的巴河独有。其他江河流经处,也有类似景观。只是它们各具形态,并非“巴”字而已。
来源:巴中文史丛谈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