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为什么得名于汉朝?当年在推翻秦末暴政的义军中,后来建立汉朝的刘邦的队伍并不是最强大的,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只是当时的十八王之一,可是,仅仅三四年之后,刘邦就打败了项羽所封的所有诸侯王及项羽本人,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并让华夏族得名于汉族。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虽然当时作为汉王的刘邦的国都是南郑,他也是在南郑拜韩信为大将军的;但是,如果没有萧何在南江追上韩信,没有韩信在南江练成的精锐军队,就一定没有刘邦后来统一天下,也就没有强大西汉王朝的出现和汉族这个名称。所以,南江理所当然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作者:李殿元  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员;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2亿人。汉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曾被称为“华夏”或“诸夏”,得名“夏”是因为大禹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国号就是“夏”,而改称为“汉”则是与刘邦建立的王朝有关系的。《中华民族》说:“汉族的族称,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由此可见,‘汉’的初义是国名,其范围约当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后衍为朝代名称和民族名称。”[1] 

寻求、追记家族之根,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当年,美国作家阿历克斯曾走遍三大洲50多个图书馆及档案资料室,搜集素材,写出了描述美国黑人苦难史的小说《根》,连续十几周名列美国非小说类十大畅销书之冠,引发出了全世界的寻根热。这本书也成为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直存在家谱,族谱这类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这说明,中华民族对自己先祖的事迹、名称的来历,也是非常地在意。

得名于汉朝的汉族,如果要进一步追根溯源:在推翻秦末暴政的各支义军中,后来建立汉朝的刘邦的队伍并不是最强大的,所以才有“鸿门宴”去向项羽解释和委曲求全,也才会被项羽封为“汉王”——那只是当时的十八王之一;可是,仅仅三四年之后,刘邦就打败了项羽所封的所有诸侯王及项羽本人,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并让华夏族改名于汉族。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发生在四川南江,所以,南江理所当然就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一、汉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有韩信

说南江理所当然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的理由是什么呢?

据《史记》《汉书》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接受项羽的封号后,建都南郑(今为陕西汉中市附属县),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同年七月,刘邦的军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勉县东北一带)。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而张良在关中为刘邦所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人:韩信。[2] 

韩信,淮阴人。自小聪慧,喜读兵书,少年丧父,以乞讨为生。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20岁时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可仅仅当了一个“执戟郎”。项羽灭秦后,韩信献上治理天下、稳固霸业的计策,项羽看后不以为然。而张良得知道此计策后,非常吃惊,于是偷偷潜入项羽营中与韩信交谈,并劝说韩信投奔刘邦,同时修书一封向刘邦推荐韩信。

韩信到了南郑,只想凭自己的本事,不想依赖别人,就没拿出张良的推荐信,因此就只得到了属于典客性质的“连敖”。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当刘邦见到韩信时,觉得韩信身材瘦小,又曾有过“胯下乞儿”的经历,认为他不会成大器,所以不予重用,只封为管粮食的小官“治粟都尉”。韩信每天都无所事事,在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后韩信多次与丞相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虽然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他,但刘邦仍不以为然,依旧不予重用。

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遂决定不辞而别。当萧何知此事时,立即骑了一匹快马,迅速去追韩信。此时,韩信的马已经出了南郑城。韩信策马跑着,到了一个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条溪水,原名“寒溪”,自西向东注入褒水。平时寒溪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

恰巧这天夜晚,因为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无路可走,只好在溪水前停下脚步。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韩信看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脚上穿的鞋子也因马不停蹄,跑得太快而丢失,光着一双脚丫子,觉得萧何确有爱才之心,不好再说什么,就随萧何返回了南郑。

返回南郑后,韩信将张良的荐书交给萧何,萧何大喜,回禀刘邦,并把张良的荐书呈上,同时向刘邦进言“得韩信者可得天下”。刘邦刮目相看,斋戒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随即查看牟阳古城,在那里练兵囤粮,后来统帅汉军,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灭掉项羽,平定天下,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意提到韩信的贡献:“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3] 

《后汉书》“郡国五”记载说汉和帝在“永和中”(公元86–104)曾在今南江区域设置汉昌县。“汉昌”,即汉朝昌盛、发迹之地。虽然汉昌县的县治是在今巴中巴州区,但之所以设这个县,取这个名,可以肯定是因为韩信与今南江那一片区域的历史关系之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