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仕林传略
岳仕林又名岳崇林(1925—1985),男,出生于南江县关门乡六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八岁始读书,成绩优良。读书五年,因贫困缀学。成人后,五匠俱会,因避抓丁而潜逃至瓦池深山定居。
新中国成立初,任村长等职。
1953年,任瓦池乡四村民办教师。学校设民房,学生无课桌,只能围坐在方桌上听课。岳自制课桌十多张供学生使用。1958年,学校由原民房正房迁厢房。岳自制门窗,平整教室几间。1962年,公共食堂下伙,居民要房,学校只得新迁。新建教室,办公室93平方米,他平整操场一个。
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适龄儿童的增多,学校位置不居中。因而政府拨款300元选择了全大队的中心杨家沟又新建学校,在乱石窖里打地基。岳利用葛藤编撮箕30担,建校中,大队出材料,师生,社员齐动手,新建成教室二间,寝室四间,占地212平方米,平整操场两个约960平方米。为了给公家省人力、物力、财力,继而组织该校教师三人建厕所一间,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亲自将校内外墙壁粉刷一新,打阶条石砌阶梯,翻盖好校舍房瓦。
学校的搬迁,修葺、新建四次,岳都亲自施工、设计,亲自动手,当“掌墨师”,辛苦勤劳,不舍昼夜。先后私人献瓦3000匹,木材一方,供建校材料之不足,先后献出粮食800斤,烟叶40斤,供工人之需;安排家人为工人煮饭,烧茶,以补人力之不足。
新校舍建好后,新矛盾又来了,学生无课桌,教师无办公桌。岳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亲手做课桌50套,办公桌3张,凳子18个供师生用。
山区的瓦池,溪水纵横;一到夏秋,溪水暴涨,学生常常隔水,不能到校,岳上课前,这里那里背背扶扶接学生到校。放学时又背背扶扶送学生回家。有条小河,河水较大,即使对学生送往迎来难保证学生的到校与安全。1970年,大队出材料,岳当“掌墨师”建修起了三丈多长八尺宽的木桥,既便利了学生也方便了行人。
学校所在地,海拔千多公尺,一到冬天,地冻天寒,滴水成冰,学生手脚冻坏。严重了学习。岳亲手给每两个学生打小石火盆一个,先后计打七十个,并于上课前把火盆的炭火发好,供学生取暖。
个别贫困学生。穿不上冬衣,岳便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贫困学生;个别学生缴不起学费,岳亦无偿垫支。
该队人口居住分散,有距校远到十多里的学生,午餐只能带饭。为了不让学生吃冷饭,喝生水。岳每天总是课前给学生烧开水,课后给学生热饭。
岳距校亦有几里,午餐亦自己带饭菜;但看到有的学生没带饭菜,便给这个刨那个挑,而自己碗里则所剩无几。
为了学生的整洁卫生,特地买了推剪、面巾,长期给学生理发、洗手、洗脸。
山区的学生大都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书包,岳便利用屋前的一大丛竹子编书篮,书篮的提手上打个铁钩,无代价地送给每个学生一个。学生提着书篮回家,上学,上课时把书篮挂在桌子侧边,实用而又便利。
为了给学生节约资金便于学生学习,岳亲手雕了大字格、小字格、作文格,通行格等多种木印板。开学前,统一给学生买纸,统一印刷,统一装订成各种副本,开学时分发给学生。
山区学校,体育用具少,岳亲手开了大石板,制了石乒乓台,供学生活动。
岳带领学生拾桐籽,种银花、红花、菜子,培植果园、花园,先后收入价值千元,这些收入均用于学校的公益事业及对贫困学生学费的减免。“
岳常教多级复式班,对教学有一定经验,在该学区负有盛名,常在全学区举行示范教学,交流教学经验,1982年半边瘫痪后,一还常拄着拐杖到校听课,参加教学研究会, 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帮助新教师改进教学。
岳对教学一贯认真负责,常挑灯独坐,深夜为学生备课,批改作业.并自学初中数学,以适应教学之需。对缺课学生,坚持送教上门,颇受家长、学生欢迎,入学率达90%以上。
岳在向学校捐木材,同时,他却住在阴暗潮湿,进出都要低头的矮小偏棚里,他在给学校做桌凳的同时,他家却搭着木板做饭桌;他在向建校工人献粮食的同时,他家却用竹米充饥。
他送衣服温暖贫困的学生,而他终身只穿过工农蓝,劳动布,灯草尼;涤卡之类的料子布从未沾过他的身。
他无偿地给贫困学生垫支学费,而他全家四口,月工资收入仅从五十年代的十多元上升到六十年代的24元,七十年代的28元、30元,八十年代提高到36元算达到了顶峰。几十年来没带过手表,直到晚年,儿子长大成人,才给他买了块廉价的国产手表。
岳老师教民办小学三十三年,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对学生无限热爱,艰苦奋斗,节俭勤劳,以校为家,多次受到乡、区,县的表彰,出席县教师先进代表会,评为地区勤工俭学先进个人。
1985年,在带病辅导孩子时溘然去世.终年60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