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
苏味道

集州,今四川省南江县属地,初唐宰相诗人苏味道,文才天纵,历经宦海,曾先后任职集州、眉州,文脉余绪,播衍至今。其时,杜甫祖父杜审言《赠苏味道》赞誉曰:“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唐开元名相张说《右丞相苏公挽歌二首》评骘为:“王宰丹青化,春卿礼乐才。”现据文献方志,梳理考证苏味道其人及任职集州刺史期间相关情况,以作献芹之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补正。

一、苏味道其人

苏味道(648—705),名瑗,字德容,号味道,以号行,唐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窦妪镇南赵村)人,初唐宰相和著名文学家。苏味道系东汉并州刺史苏章十八世孙,初唐梓州参军苏荣之子,“至唐有荣之子曰味道、味玄”(见《眉山苏氏本宗谱系便览》)。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二十二岁,进士及第,授咸阳县尉。三十一岁随吏部侍郎裴行俭征讨突厥,任掌书记兼监察御史。历任侍御史、春官员外郎、考功郎中、凤阁舍人等。后“坐事”贬为集州刺史,又召拜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等。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再贬为眉州刺史,“复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赠冀州刺史。归葬赵州栾城。”(见陈冠明《苏味道年谱》)。

苏味道“九岁能属辞”,“少与乡人李峤俱以文辞知名,时人谓之‘苏李’”,著有《苏味道集》十五卷,已佚。《全唐诗》录其诗作十六首。苏味道对诗体律化的探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初唐“文章四友”。诗作多为咏物诗和应制诗,清正挺秀,绮而不艳,最著名的是《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该诗气象浑厚,音律精严,形象地描绘出上元夜京城长安的繁华富丽景象,被誉为“古今元宵诗第一”,成语“火树银花”即源于此。

与苏味道有关的成语尚有“模棱两可”,其处世之道也最为后人诟病。此说最早见于唐卢言笔记小说《卢氏杂记》,“唐苏味道初拜相,有门人问曰:‘天下方事之殷,相公何以燮和?’味道无言,但以手摸床棱而已。时谓‘模棱宰相’也。”而据史料,苏味道于侍御史、地方刺史位上,访贤任能,政简刑清,为人忠恕,政声颇佳。《(同治)栾城县志卷末·归余》:“苏味道,性友爱,其弟味元(玄)尝请托不遂,因面折之。味道夷然不屑也。”耿介清正,可见一斑。苏味道一生浮沉宦海,尤其是在武后强权专政期间,三度跻身相位达六年之久,其时酷吏横行,稍有疏忽辄身首异处,“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见《旧唐书·苏味道传》),世人多鄙弃“苏模棱”之“模棱手”,殊不知实为和光同尘、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二、苏味道任职集州、眉州

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695),苏味道被贬为集州刺史,历代相关文献方志多有记述。《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七巴州·官吏》:“苏味道,与张锡俱坐狱,味道降集州刺史。”《(道光)保宁府志·职官志·总部》:“苏味道,栾城人,证圣初由凤阁侍郎左迁集州刺史。”《(道光)南江县志中卷·官职》:“唐苏味道,栾城人,证圣初由凤阁侍郎左迁集州刺史。”今人郁浩贤《唐刺史考全编卷二一三·集州(符阳郡)》:“苏味道,证圣元年(695),《旧书》本传:‘证圣元年,坐事出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豆卢钦望传》《新书》本传略同。又见《新书·则天皇后纪》《宰相表上》《通鉴·天册万岁元年》。”陈冠明《苏味道年谱》:“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695)乙未。四十七岁,以附会内史李昭德,贬为集州刺史。”“天册万岁二年、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696)丙申,四十八岁,在集州刺史任。”

苏味道因何贬为集州刺史,《旧唐书·豆卢钦望传》记述非常清楚,“长寿二年,代宗秦客为内史。时李昭德亦为内史,执权用事,钦望与同时宰相韦巨源、陆元方、苏味道、杜景俭等并委曲从之。证圣元年,昭德坐事左迁涪陵尉。则天以钦望等不能执正,……乃左迁钦望为赵州刺史,……苏味道自凤阁侍郎为集州刺史。”原来其时内史李昭德“执权用事”而“左迁涪陵尉”,“委曲从之”的苏味道,被认为是亲李派而降职为集州刺史。

苏味道任职集州二年后,“万岁通天二年、神功元年(697)丁酉正月,由集州刺史召拜天官侍郎”“神龙元年(705)乙巳,二月,贬眉州刺史”“神龙二年(706)丙午春夏间,复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味道是宋代眉山“三苏”的先祖,苏洵的八世祖(一说九世祖)。“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苏氏自是始,而谱不及焉”见(苏洵《苏氏族谱》),欧阳修在《老苏先生墓志铭》中也强调:“苏显唐世,实栾城人。以宦留眉,蕃蕃子孙。”《(康熙)栾城志·志末·归余》:“苏味道贬眉州刺史,一子留眉。至宋三苏俱以文章显。子由《栾城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其孙籀亦有《栾城遗言》。子由父子兄弟兴于眉,犹惓惓以栾为念,可谓不忘本矣。”唐宋八大家,韩潮苏海,旷古烁今,苏味道后裔眉山苏洵父子仨,嗣响骚坛,泽被千秋。

三、苏味道集州手泽考辨

苏味道虽在集州(今南江)为官两年,但时代久远,其秉政事功已不可考,至今仅有手泽《菖蒲涧记》和《沙渡碑》见诸史料文献。《舆地碑记目卷四·巴州碑记·菖蒲涧记》:“或云集州刺史苏味道遗迹也。”又《沙渡碑》注:“在难江县,唐集州刺史苏味道题字”,《蜀中名胜记卷之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南江县》和《(道光)保宁府志·舆地志·金石》同此。张斌《苏味道年谱》:“苏味道也是初唐时期的书法家,可惜大多作品都已不存。在其任集州刺史时所书的《菖蒲涧记碑》和《沙渡碑》是初唐时期的书法名碑。”

菖蒲涧是南江县城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因出产九节菖蒲而得名,以碧岩、武功男子碑、太子洞诸游人题咏石刻最为人称道,系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已纳入“集州十景”。《(民国)南江县志第一编·古迹志》:“菖蒲涧在县治东门沟。地饶幽趣,自唐以来代有石刻。武功碑最为卓越,字圆整,大八分许,在涧口西磐石上,迤东四十武,石壁上有‘开成四年十月□日新开路’十余字,体亦如之。涧北有碧岩。”《蜀中名胜记卷之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南江县》录有《菖蒲涧记》全文,“《志》云……‘自潭北入涧,行经此新开路东,不啻三百步。其间巨石累倚,嘉木交映,空森复耸,奇势异状。绿苔青蒲,印模履踪,扪手探足,无非苍翠。幽禽皓皓,飞泉渥渥,若有异人仙客鼓瑟吹箫于洞穴之中。使人心逸神畅,悦然忘归,斯实方外之佳赏也。噫!自有此涧,杳无人踪,岂异夫浮世之事,通塞有时耶?今凿岩为路,梯石为径,连延抵于碧岩盘石之东,究其涧分之所。开成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武功男子记,僧宏真寻涧之迹,藏诸山房。’”清南江光绪知县孙清士《游菖蒲涧》:“集州古城东,佳种□溪石。……坐余寻断碑,披拂字可读。落落古男子,姓名嗟埋没。”清南江光绪训导舒云逵《游菖蒲涧》:“晴阳丽朝烟,瑞色躔东陆。……武功碣尚存,题识了可读。”上述诗作足以说明该碑一百多年前尚存。

至于《菖蒲涧记》究竟是否为苏味道任职集州刺史时撰书,历代文献史料和职官雅士多持比较审慎的态度:“或云”(见《舆地纪胜》《(康熙)四川总志》《(道光)保宁府志》)、“阙名”(见《(道光)保宁府志》),《金石苑》则避开作者不提。清南江康熙知县王经方《集州怀古》:“菖蒲幽涧水潺湲,有个闲吟大历间。”“大历”为唐代宗李豫年号,时间跨度为公元766年至779年,自然否定苏味道所书一说。清南江光绪知县袁祖惠《武功碑记》:“南江县城东,有唐人《菖蒲涧记》,志未详载。予守斯土,因访之。距城不二里而遥,两山胚胎,蜿蜒狭长。……旧刻在苍崖盘石之上,剔藓扪萝,濯以流水,览其文,想见当日之胜。……涧分之所,题字难寻”,也未做定论。

目前仅见《蜀中名胜记卷之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南江县》将《碑目》中“或云集州刺史苏味道遗迹也”改为“有涧曰菖蒲。《碑目》云:‘《菖蒲涧记》,唐开成四年集州刺史苏味道题迹,’”将或然作定然,不知有何确切的依凭。

《四川南江米仓道调查简报》对此予以明确,“唐武功男子菖蒲涧记”石刻又称“武功碑”“唐人武功子石刻”,刊刻于涧口以西的磐石之上。该碣类石刻现已佚失。宋人王象之所撰《蜀碑记》记其刊于唐开成四年(839),有人认为是唐集州刺史苏味道的遗迹。苏味道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坐事”短期出任集州刺史,该石刻应与苏氏无关。(见《文物》2013年9期)

而关于《沙渡碑》又几乎一致认为是苏味道题字,《(康熙)四川总志卷之二十三·古迹》:“沙渡碑,在难江县,唐集州刺史苏味道题字。”《(道光)保宁府志·舆地志·金石》:“《沙渡碑》《碑目考》在难江县,唐集州刺史苏味道题字。”《(道光)南江县志上卷·古迹》:“沙碧()渡碑,在难江旧县,唐集州刺史苏味道题字,今无迹。”《(民国)南江县志第一编·古迹志》:“沙渡碑,《碑目考》:‘在难江县东门外,唐集州刺史苏味道题。’”《蜀中名胜记》对此也从《碑目》。只有《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七·巴州·碑记》:“《沙渡碑》在难江县,唐集有刺史苏味道题字”,“集州”作“集有”,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本为“集州”,排版(字)时误作“集有”;二是实为“集有”,集苏味道字,但若果如是又与“苏味道题字”相矛盾,因而此处排版时误排为“集有”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苏味道任职集州刺史期间,并未撰书《菖蒲涧记》,经他亲手题写的《沙渡碑》也早已佚失。而今《沙渡碑》原址处的沙溪坝高楼林立,令人不胜感喟。

作者:何志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