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教师彭作榓

彭作榓[1],字北江,号左汉。乾隆庚子年(1780年)八月生于今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白庙村4组彭家大院。清嘉庆年间处士[2],作为私塾教师,闻名于川、陕间数百里。

彭作榓虽聪明勤奋,但屡试不第,遂平了心境,以教书育人为业。他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上八庙镇登文村李清文、李毓文为兄弟,家穷。兄弟俩被父母送到彭作榓老师家读书,兄弟俩聪明勤奋,颇受老师器重,虽然他兄弟俩的家离校比其他学生远,但每天中午放学后,下午到校却比其他人早,彭作榓问“你兄弟俩咋这么快?”兄弟俩说:“妈妈早上就给我们做好了,回家热一下吃了就走”。

彭作榓老师心存疑虑,总想探个究竟。一天中午放学后,躲开他们兄弟俩远远地跟在其后。看到兄弟俩走到一水井边停顿一会儿后,就返校了。待老师返校时,他俩也随后到校了。老师又问“你们怎么这么快?”兄弟回答如常。

彭作榓生气训斥道:“你俩做人不诚实,就是长大做官了,也要欺上瞒下,板凳端过来打屁股。”兄弟俩端来板凳,双双跪地,如实说出了缘由:家里贫穷,每天中午在窑垭口水井边吃两片面馍或干葫豆,喝点水就返校了。

彭作榓听后,看到两个穷孩子如此刻苦勤奋,顿生怜惜之情。第二天,彭作榓到兄弟俩家进行家访,并对其父母保证,用他的薪酬支付兄弟读书费用,供兄弟俩每天中午一顿稀饭。

在彭作榓的细心培养教育下,学业精进。多年后,兄弟俩双双参加科试,分别获取贡生和举人功名。

在40多年教书生涯中,培育出举人数十人,贡生、禀生、文生、监生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据说,彭作榓去世时,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老师送葬的挽联、花圈摆了几公里,驴马拴了一田坝,后葬于其家不远的松包梁。

注释:

[1].[mì],古书上说的一种似槐的香木

[2].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THE END
打赏
海报
清代教师彭作榓
彭作榓[1],字北江,号左汉。乾隆庚子年(1780年)八月生于今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白庙村4组彭家大院。清嘉庆年间处士[2],作为私塾教师,闻名于川、陕间数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