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生李琛

李琛(1754—1836),字廷瑚,南江县崇清乡石矿坝场蒲家坪(今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人,清乾隆末期国子监监生。本文分为祖籍湖北生于南邑、捷步圜(yuán)桥跻身槐市、团练乡勇捍卫一方、团练乡勇捍卫一方、开凿渠堰造福邻里五部分。嘉庆初年,团练乡勇,结寨堵御白莲教,保全百姓无算;道光初年,修建奎星阁培育文风,开凿“九子堰”惠及邻里……被南江知县、南江教谕誉为“一代英豪”“年高德劭”,《李琛碑志》起句即以“公诚豪杰士也”总结其一生。时间流逝近二百年,李琛其人其事仍有口皆碑,在蒲家坪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李琛墓碑
李琛墓碑

一、祖籍湖北 生于南邑

据嘉庆二十一年(1816)敦睦堂刻本《李氏家乘》记载,从李琛祖父李秀昌那一代人起,就从湖北迁川落户南江蒲家坪。道光年间,文生、李琛外孙李廷荣撰《李琛碑志》云:“祖籍湖北,住居莼塘。至乾隆壬申年,公之父大永公,偕母陈君,挈□□□邑西落业于斯。”综合以上家乘、碑志记载,可知乾隆壬申年(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李琛祖父李秀昌偕子李大永,从湖北莼塘启程前往四川,最后落户川北保宁府南江县蒲家坪。李琛祖籍地“莼塘”,今已无考,大概是一个小地名。碑志中“挈□□□邑西落业于斯”的“邑西”应为“邑南”——以南江县城为中心,蒲家坪位于县南;“落业于斯”,即落户蒲家坪。

李琛祖父李秀昌为何拖家携口、千里迢迢从湖北迁往四川安家落户?答案当然是清廷“湖广填四川”政策的驱使。

李琛祖父、父亲就是冲着减轻赋税、优厚给田、移民子弟在川科举考试等优惠政策入川的。之所以落户南江县,是该县赋税相比其他州县更低。据《(道光)南江县志·田赋》记载,该县田地自康熙六年(1667)奉文清查起,至道光七年(1827)止,全县无上等田,只有中等田八顷四十三亩九分二厘七毫,应征收丁条粮银四十五两七钱三分一厘八毫;下等田一百四十五顷三十七亩一分七厘九毫,应征收丁条粮银六百六十八两零一分八厘。而下等地也只有二百二十八顷六十五亩六分九厘二毫,应征收丁条粮银九百五十四两九钱一分一厘二毫;中、下等地三百八十二顷四十六亩七分九厘七毫,共应征地丁正银一千六百六十八两六钱六分一厘。也就是说,从康熙六年至道光七年一百六十年来,南江境内的居民无论是土著还是移民,田赋一直都没有增加,乾隆年间自然包括在内。

“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运动。从顺治初年开始,康熙中期进入高潮,一直延续到乾隆中期才结束。李琛祖父、父亲迁川时,“湖广填四川”已到了尾声,也可以说他们赶上了“湖广填四川”的末班车。

李琛佩刀
李琛佩刀

清代,南江县辖三乡四十九场。蒲家坪属崇清乡石矿坝场(原石矿乡治地,今并入公山镇),东邻吴垭乡关门子场(今关门镇治地),南邻吴垭乡新店子场(今高塔镇治地)。

蒲家坪分上蒲家坪、中蒲家坪、下铺家坪。李琛祖父、父亲落户的中蒲家坪,位于上蒲家坪和下蒲家坪之间,也就是今公山镇卫星村村委会驻地。《四川省南江县地名录(内部资料)》(四川省南江县地名领导小组,1983年3月编印)记载,“大跃进”时期,该村因“大放卫星”(浮夸、虚报粮食产量)而得名。这个带政治色彩与时代烙印的村名沿用至今。

李琛祖父、父亲落户蒲家坪两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九年(1754)二月,李琛出生;之后,其弟李现出生。至乾隆末期,经过将近四十年休养生息,李氏家族人丁兴旺,在蒲家坪彻底站稳脚跟,并置业数处,已然成为当地巨族,且于乾隆六十年(1795)建修自己的宗祠。

(作者:周书浩 2021-05-01 来源:巴中日报)

THE END
打赏
海报
监生李琛
李琛(1754—1836),字廷瑚,南江县崇清乡石矿坝场蒲家坪(今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人,清乾隆末期国子监监生。本文分为祖籍湖北生于南邑、捷步圜(yuán)桥跻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