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属亚热带湿润地区(我国亚热带面积大,情况复杂,又可划入亚热带秦巴区)。从自然地理环境看,巴中是适宜于茶叶种植和优质茶叶生产的地区;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巴中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内涵丰厚、茶风俗资源富集,在中国茶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壹 巴中是茶树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史料推测,巴中的种茶史可溯至周武王时代,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渐衰于清而民国尤胜。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有一定成效,如今市政府“双百工程”的实施,使巴中茶叶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明·向阁《呈茶课》影印(部分)
明·向阁《呈茶课》影印(部分)

据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1]说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地区(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以茶作贡的史实。

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七)中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并引用西晋文学家孙楚《出歌》中“姜桂荼荈出巴蜀”之句进行论证。[2]也就是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巴蜀,灭蜀国而建立蜀郡,灭巴国而建立巴郡之前,秦人所在的北方是不知道有茶饮之事的,而那时我国西南的巴蜀一带饮茶已经很普遍了。

唐陆羽著《茶经》三卷十节,其“一之源”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3]据当代茶学家吴觉农在《茶经评述》中注释:“巴山峡川,指的是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地区。”[4]茶学家庄晚芳在《中国茶史散论》一书中,也认为“茶树起源中心在云贵高原,即川滇黔相邻的地带,也就是古代的巴蜀国”。[5]巴中乃巴国之地,是巴蜀文明交融的地区,也是茶树起源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巴州。土产:紬、绵、白药、巴戟天、茶。按《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饼,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即茶始说也。’”[6]《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三国魏张揖撰编,成书于明帝太和年间(227~232),那时就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制茶技术和“芼”而饮食之的方法,并言“即茶始说也”,说明三国时代的巴州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生产技术先进,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巴中是茶树起源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