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圈阅的《巴女词》
在历史上,巴中一直是巴文化的中心地域之一。但在以往巴文化的研究中,少有对于巴地女性形象的分析。而自古以来,历代诗人笔下所刻画的“巴女”,“善唱竹枝词”“勤劳朴实”“敢于表达情感”,个性特色鲜明。
1958年4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圈阅了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的一些诗词,共65首。其中圈阅了一首明朝谢遴所写的《巴女词》:
巴川积水极岷峨,巴女明妆艳绮罗。 为语秋江风浪急,断肠休唱木兰歌。
自北魏延昌三年(514)开始到明朝的巴州,在今巴中市(其间在隋末唐初607年至618年只有11年时间为清化郡),《巴女词》的题解注明该诗发于巴中。这首诗从一个侧面描写今巴中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明朝时的风土人情。阅读和研究毛泽东主席圈阅的这首诗,对于今天的巴中人来说,科学地继承古巴州的文化遗产,打开古代的艺术宝库,取其文学精华,繁荣现代文化,宣传今日巴中,促进巴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首诗的作者谢遴,宜兴人,明思宗崇祯时举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怎样从他家乡远到四川巴中一带,亦未得到考证。他写《巴女词》大约是在1629年至1643年间,距今有360年以上的历史了。由于作者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未人仕途,更无较高官位,他的诗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流传不是很大很广,所以《巴女词》过去也鲜为人知。
毛泽东主席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他精通史学、文学,酷爱诗词,自己更喜欢写诗填词。他在成都会议期间,百忙中还挤出时间圈阅唐宋明朝诗咏四川的诗句,而且所圈阅的诗词中有鲜为人知的、反映巴中古时风土人情的《巴女词》,可见毛泽东主席读书至深至广,凡有精华诗问,无论作者名气大小,毫不丢弃。他圈阅的这首诗,是巴中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1979年4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将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圈阅的诗词,出版了《诗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一书,书号为10118·140,印数36万册,由新华书店在全国各地发售。只印了这一次,以后没有重印过。书中有毛泽东主席的手书:“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 “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我得此书,读后难忘,至今仍保存完好。书中所有诗词,均由刘开扬作了注释,读来易懂。
《巴女词》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摹仿竹枝词作的。其诗描绘出了巴川气势磅礴,巴女明妆艳丽,由此可推想到古巴人勤劳勇敢,活跃在偏远的巴山深处的情景。每当我读到这首诗,不禁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感古巴州之广袤和独具的山川灵气,念古巴人在这块巴土上营生的悲欢,爱家乡——巴土历史的久远!
“巴川积水极岷峨”,巴川,指巴水上游的宕水和诺水,巴水上游有东西两条河,东河一名宕水,源出陕西镇巴西北大巴山,西河一名诺水,源出陕西南郑县南米仓山,二水入四川通江后合流,至巴州区东南的平昌县汇南江水为巴江,南流为渠江。积水,指支流汇聚。极岷峨,指巴川远通岷峨;岷峨是四川的名山,泛指蜀中大山,这里实际上是说的大巴山。
“巴女明妆艳绮罗”,指巴川上的女子戴着明丽的妆饰,穿着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制的衣服。说明古时巴女喜穿绫罗钢缎,亦说明巴中这 块热土很早就有兴旺的养蚕业和生产绸级的手工业。
“为语秋江风浪急”,指巴川上的女子常相互谈及巴川上的风有双关的意思:一指巴川上的自然浪急;二指古巴人悲欢生活中悲的一面,似江上常有肃杀的秋风急浪。明末崇祯时期的社会,朝廷内政治黑暗、混乱,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张献忠于崇祯三年(1630)起义,崇祯十三年(1640)第一次由楚人川,崇祯十七年(1644),即清世祖顺治元年第二次人川。可知当时皇朝腐败,战乱频繁,巴川上的人民如生活在浪淘风簸之中。
“断肠休唱木兰歌”,木兰,落叶乔木,开紫色花,俗称紫玉兰。木兰花,词牌名,唐朝教坊名曲,其后有减字木兰花,词的内容多是感叹离愁别恨。如宋时秦观写的《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就是写的一女子独处怀人的苦闷凄凉、愁肠欲绝的情怀。此句同上句之意相连,指古巴人在急剧的风浪中能勇敢地面对,就是遇到痛断肝肠的事,也是乐观以待,不唱伤感的木兰歌,不因悲伤而消沉、退缩。这说明巴人从来就具有积极应对世事的精神。
观今念古,仰古慕今。现代史上巴中12万多人参加红军,4万多人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牺牲,铸就了红军精神;从十年前巴中建立地区一闯二干,艰苦创业,破封闭保守思想,向贫困落后宣战,到现在发展绿色、民营、旅游“三大经济”,奋力建小康所创造的巴中经验、巴中精神,应当说包含着古巴人积极应对世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古时的巴人“断肠休唱木兰歌”,今天的巴人“一往无前创新业”,风流人物看今朝,一代新人胜古人,其可贵的精神之花结出的物质之果,将一代比代丰硕。
(作者 李旭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