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关地望考

一、米仓道、米仓山、米仓关的关系

米仓关系米仓道米仓山著名关隘。

三关坝
三关坝

“米仓道”“米仓山”“米仓关”是三个互为因果、密切联系的称谓:米仓道因跨越米仓山,故名;米仓山因米仓道跨越,故名;米仓关因置于米仓山,故名。

追溯“米仓道”这一称谓来历,应该与刘邦据汉中有关。

《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通“镇”——引者注)抚谕告,使给军食。

刘邦封汉王后,任命萧何为丞相。刘邦率军平定三秦时,萧何留守汉中,镇抚巴蜀,告示百姓归附,让巴蜀的民众供给军粮。作为大后方、位于西南的巴蜀之地,当时是稻米的主产区之一。稻米等军用物资便从南向北源源不断输送到汉中及前线。巴蜀因盛产稻米,被形象地喻为“米仓”,这条运送粮草的古道便俗称为“米仓道”,米仓道跨越的大山也就被叫做了“米仓山”(或者说此山之南为富饶之乡,盛产稻米,是汉王刘邦的军需地,被将士喻为“米仓山”)。到了宋元时期,出于国家安全与地方治安管理需要,此地置关设险,关卡因山而名“米仓关”。

这条给汉王刘邦输送粮草的古道,夏末商初为巴人开通,秦末始为官道,以前叫“巴岭路”。“巴岭”的命名源自“岭”为古巴国属地,“岭”因国名。唐宋时期名“大行路”。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第九章《宋代的邮驿·宋代的驿道分布和网络·北宋的驿所分布和网络·西路》:“北宋时自陕入川,尚有多条南北谷道,其中以大竹路(应为“大行路”——引者注)利用较多。这条谷道,起自南郑县,西南越大巴岭,过米仓关至巴州,经归仁县、梁州、合川至渝州。”〔《中国古代邮驿史》(修订版),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12月版〕明清时期,“米仓道”的叫法开始流行。

《(道光)南江县志》上卷《山》“大巴山”“小巴山”“米仓山”条:

大巴山,在县北二百二十里。路通汉中,山径迫狭,不通车马。上多幽岩、荒谷,日光不到。隆冬积雪,至夏不消。上接小巴山。属陕西南郑县。

小巴山,在县东北二百三十里。上多云雾覆罩,积雪盛夏不消。南江北源出焉,即巴江之源也。险亚于大巴山,而高峻过之。

米仓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相传南渡时,兴元出兵之路,又谓汉昭烈帝伐张鲁由此。秦蜀之要道也。

《(民国)南江县志》第一编《山脉志》“大巴山”“小巴山”“米仓山”条:

小巴山,在县北二百三十里,亦称“巴岭”。脉自陕西宁羌、南郑县延入,为巴、汉巨镇。上多云雾覆罩,积雪至夏不消,险恶大巴山,而高峻过之。

大巴山,在县北二百二十里,脉连小巴山。东麓多幽岩、荒谷,日光罕照,积雪同小巴山。正干迤东入通江县境,南支入县境,为铁船山、米仓山二大主脉。

米仓山,在县北一百八十里,脉连大巴山,县治主脉也。汉昭烈帝伐张鲁由此,张桓侯取平城时为隘口。《通志》:“宋开禧二年,金兵入凤州,兴元帅程松亟趋米仓山,由中巴遁入阆州即此。”《通鉴》胡三省注:“巴之北境有米仓山,下视兴元。实孔道也。”按旧志“米仓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一名大巴山”,府志“在县北八十里”,计里各殊,莫知定所据。府志载米仓关旧置小巴山后,徙大巴山之麓。是山当在关坝河以北为是。分支西南下,参差如鹿角形。第一支为灵官堂山山脉,第二支为光雾山山脉,第三支为两角山山脉。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关地望考
一、米仓道、米仓山、米仓关的关系 米仓关系米仓道米仓山著名关隘。 三关坝 “米仓道”“米仓山”“米仓关”是三个互为因果、密切联系的称谓:米仓道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