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历史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将总医院设在通江县毛浴镇、后因战争需要。先后迁至泥溪镇竹子坎、民胜镇鹦鸽嘴。一九三四年一月,红四方面军收缩阵地,总医院迁到沙溪镇王坪。
总医院是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直属机关.编制相当于一个军,院长周光坦。总医院既领导医卫工作又兼管行政事务,下没政治部、医务部、总务处。政治部主管院内一切行政事务,主任张琴秋(张调妇女独立团后,由习立清接替),下设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医务部主要负责医
治伤病员,主任周敬安,下设西医部、西医分部、护士学校和中医部。总务处又叫供给处或司务处,主办院内的后勤事务。下设仓库、贩卖部、总工厂、被服厂、洗衣队和担架队。
随着红四方面军的不断壮大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展,战争越来越频繁,伤病员也就越来越多,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总医院又在周围设立了若干分医院,主要有刘二沟分医院(兴隆乡境内)、新场坝分医院(新场镇境内)、蔡家沟分医院(板凳乡境内)、张村坝分医院(春在镇境内),.规模大的二千人以上,一般也有一千多人。
总医院迁到王坪,住房严重不足,安置不了数以千计的伤病员。为此,总保院把西医部分设一半到对河的桑丝坪,把中医部设到距王坪不远的廖坪,并将伤病员编成一个“重伤连”、一个“干部伤员连”、一个“体养连”(又叫”归队连”)、九个“轻伤连”和两个“病号连”,根据伤病轻重及政治学习的需要,将十四个连队分住到本部及周围的民房内。
总医院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医少药。药品缺乏主要采取四种方式解决:一是缴获,每次战斗结束都将敌军的医药品集中收缴总医院;二是购买:派人扮成客商到白区购买,委托陕西省委和陕南特委在陕西地区购买,向根据地内各经济公社、贫农(民)合作社收购中草药或西药;三是采植。组织采药队进山采药,也就地种植一些常见中草药。四是自制,用收购的鸦片烟提炼的镇痛药、将漂白粉和白酒混合蒸溜制作的麻醉剂等自制药品在总医院广泛使用。
总医院初迁下坪时,恰逢伤寒、痢疾和疟疾等地方性疾病泛滥,许多红军战士染病:要制止疫病流行,西医不仅缺乏药品,而且大多数医生都不熟悉这种地方病。于是,总医院就吸收当地的中医来为红军治病:一些地方中医因为给国民党做过事,按说该被处理。总医院根据《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优待专门人才暂行条例》的规定,宣布只要他们愿意
给红军看病,不再干坏事。就免于处理。不少当地及周围的中医到总医院为红军治病,经过三个月的中医防治、猎撅一时的流行病被扑灭。
总医院对伤病员除积极治疗外,还在生活上、精神上对他们关怀备至:贩卖部首先供应伤病员需要的食物,一些重伤病员不能行动,医护人员就为他们喂饭、喂药、端屎倒尿。以张琴秋为代表的医院领导经常看望伤病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耐心做思想工作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使伤病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总医院不仅全力医治伤病员,而且积极做好群众工作,一是为群众治病。当时伤寒、痢疾和疟疾不仅在红军部队中泛滥,而且传染到农村,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总医院在医药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抽调医务人员为群众治病。平时.群众生了病也到总医院医治。总医院还组织卫生队为当地的儿童接种牛痘。二是帮助群众生产。每逢大忙季节,总医院就抽出一些干部和战士帮助当地群众抢种抢收。三是减轻群众负担。总医院初迁下坪时,菜蔬困难,粮食紧张,为减轻群众负担,总医院就组织各伤病连自己动手种粮、种菜、养猪。四是解决群众困难。当时,食盐奇缺。除总医院有盐巴供应外。市场上很少有食盐出售。总医院号召医务人员和伤病员节约用盐,尽力帮助群众度过盐荒:总医院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群众也积极支援总医院,很多人自愿长期无
偿为总医院做事,各地为总医院送来的粮食、疏菜等物资无法计算。
一九三五年春。红四方面军开始西征、总医院将所有伤病员编成四个团,随军撤离王坪。
(冯永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