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氏族史——地方文明的见证(节录)
一、远方族友的惊喜
近日,得一谱牒,名《向氏七修族谱补遗后的补遗卷》。该卷于1997年在湖南平江印成,编纂者向良宏,字礼初。端详扉页上的“编者近影”,检察官着装,年约七旬,威严深邃。
《补遗卷》以《一剪梅》开篇,词曰:“璧翁无后事惊奇,古也忧疑,今也忧疑。历修族谱觅根萁,费了心机,未遇良机。七修家乘露端倪,尧遁江西,虞避川溪。千金线索自湘西,才印补遗,又撰补遗。
”对“惊奇”和“忧疑”,编者的解释是,“士璧公含冤死去,家毁人亡,妻妾子孙离散。七百余年来,似泥牛入海无消息,是被斩尽杀绝,还是有个别幸存者,不得而知,疑团莫解。族人总是为此而忧心忡忡。”他查找前代族谱,1944年(甲申)之《向氏六修族谱》,只有30字留言:“士璧公子孙失散,一时不及纠叙。谨奉公神主于祠,以俟后来搜访,再为收合。”于是希望,“士璧公在天之灵,有朝一日,降讯息于裔孙,载芳名于谱牒,联宗收族,继往开来。”
“千金线索自湘西。”良宏族友说,1996年(丙子)10月12日,《向氏七修族谱》告成,士衡公之墓修葺竣工,祭祖典礼及总结大会完毕。众裔孙平江黄金坪举杯庆贺之时,又念及士衡公长兄士璧公之功德,忧虑其后裔无传,渴望能出现奇迹,使之裔显宗联。果然,盛世助兴,喜酬夙愿,事隔三天,竟收到一素昧平生之湘西石门县向玉华征集《中国向氏源流通志》资料的函件。后经数次联系,终于从他那里得到四川通江向平章主编的1993年版《向氏源流》。“礼得书《源流》,捧读再四,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向士璧,一位抗蒙军入侵的名将,在巴蜀大地,有数以万计的裔孙在念叨着他的芳名;在三湘大地,有更多的族友和乡亲缅怀着他的功德。
二、向士璧蒙冤
笔者案头的几种谱牒,对士璧公生平均有介绍,由于皆以《宋史》为据,其内容基本一致,现予摘录整理。向士璧,字君玉,号安民,宋常州人,燕国公向许昌长子,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205年)生。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及第。历任平江通判,淮西(今安徽北部)制置参议官,湖北安抚副使,峡州(今湖北宜昌)、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府,淮西提点刑狱,京(湖北北部为京西路)、湖(北路)制置参议官,南平军(今贵州桐梓)和绍庆府(今重庆彭水)镇抚使,太府少卿和大理卿等要职,进直龙图阁。宝祐六年(1258年),元军大举南侵,合州(今重庆合川)告急,诏令马光祖重兵移峡州,六郡镇抚使向士璧统兵顺庆,策应制敌,时见形势紧张,不待朝廷下令,公主动进攻归州(今湖北姊归),并捐家赀百万为军费和救济难民,朝野称赞,理宗言于群臣:“士璧不待朝廷令,进师归州,且捐家赀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开庆元年(1259年)四月,涪州(今重庆涪陵)告急,士璧奉命驰援。北兵夹江为营,长数十里,水泄不通,阻舟师不能进。当是时,自扬州来峡州之枢密使贾似道,命士璧以军事付吕文德。士璧担心失去战机,未从。毅然断桥阻敌,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其不备,大胜。随后,吕文德亦告捷。可见,士璧之谋略甚是。也因此与贾似道结怨。是年十月,皇诏士璧为兵部侍郎,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今长沙),任责广西边防。不久,蒙军大将兀良哈解兵自郊址(云南)北还,进攻潭州。士璧迅遣爱将王辅佑率精兵五百为前锋,亲统大军会战于南岳(长沙西),生擒兀良哈,解潭州之围,润十一月,诏迁士璧为湖南制置副使(余职依旧),帝赐其金带,命服系。
景定元年(1260年),蒙军遣编师自大理由广南(在云南)长驱进犯衡州(今衡阳),士璧会合刘雄飞迎敌,生擒来犯者众。因功,又升兵部侍郎兼转运使,成“名噪江南,万民称颂”。正如《宋史·理宗》载,“士璧治军多谋善断,勇慑元军,似道甚忌之。”“性直不阿,军中事,多不白似道。”贾似道何许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编,1922年版,以下简称《人名》)载:“……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理宗时以姊为贵妃。累拜右丞相。军汉阳,元兵攻鄂州。似道割地纳币请和,诡以鄂州围解表闻。寻入朝,益专政,权倾中外……”刚正不阿的向士璧敢与贾似道这样的权臣奸贼对立,后果不言而喻。
景定二年(1261年),贾奸策动监察御史陈寅、副御史孙附凤以莫须有之罪名一再弹劾。八月,“诏夺向士璧从官恩数,穷究侵盗掩匿之罪。”押赴漳州(在福建),残酷迫害,死于狱中。正如《人名》所载“贾似道疾其功,诬杀之。”接着,又“拘其妻妾,强行惩罚,妄图灭其九族。潭人闻之,无不垂泪。”尚书侍郎谢仿得代赵葵上书营救曰:“千金而募徙木,将取信于世人,二卵而弃干城,岂不闻于敌国。”遂得免惩。然而,为士璧公而受诛连者确有人在。除了亲属,为解潭州之围的先锋官王辅佑等,亦被贬谪远迁,当文天祥起兵征召王将军时,他已含冤死去。“天祥闻之,不禁伤心泪下。”
《宋史》载,学者丁湖南评曰:“士璧厄于似道,宋不知图存,盖可知也。吾不识士璧何人,乃系宋之存亡了,能取怨似道,而致其死;而取重于谢仿得而致其救。是谓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史氏亦见矣。”其《纲鉴》亦说,“贾似道杀湖南制置使向士璧。”湖南族友在记叙这件事时,悲愤地说:“向士璧抗战有功,反被害死。真是残害忠臣,尘寰惨绝,千古奇冤,又成一页。”
理宗传位于度宗,度宗传位于恭宗,奇冤变沉冤。沉沦了十五年的冤案,终于在德祐元年(1275年)得以平反昭雪,“诏追士璧原职,敕威镇将军,还其从官恩数,立庙潭州, 郡人祀之。”《补遗卷》介绍了向公庙建在长沙大西门。明洪武四年(1371年),平江知事刘顺为《向氏族谱》所撰执照云:“士璧策勋,复构嫌于潭楚。悲彦猷之保奏,难全武穆之生。似此委身事主,报国何惭,纵复赐派封王,酬庸奚补。要之心悬日月,莫回天步于艰难,所赖身系安危,已与国运相终始……”郡人对威镇将军之怀念可见一斑。“武穆”者,岳飞谥号也。郡人把抗蒙名将向士璧与抗金英雄岳飞连在一起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的英雄事绩和不幸遭遇,不是很相似吗?结怨于皇亲国戚的人,皇帝诏令罢官,穷究其“罪”,自然成为了“钦犯”。对钦犯要诛灭九族。为避“诛族”,士璧公在离开潭州时,即命士衡、士龙、士雄、士渊四弟避难图存,各寻住址:“龙遇塘止、雄向山居、渊临坡安、衡逢平地”,自是龙居平江西乡张古塘(亦说贵州张古塘),雄居西山,衡居黄金坪,渊居湘阴南坡(今汨罗市境)。可见,编写《补遗卷》之族友向良宏,当为士衡公之30代孙。我们700多年前为一家啊!
弟兄如手足。有了手足情,700多年前,衡、龙、雄、渊四公赴漳州,要领璧公尸首到平江安厝,那知“早已被扶柩奔他处,不知所之,遂凄然缩手还乡,以木主葬士璧公于平江西乡长江源滑石坑屋下手株山屋对门中咀,壬山丙向,有石碑。”(《补遗卷》语。)还是这种手足情,历经30代人,远方族友得知吾祖后裔“名昭籍著”。就“欣喜若狂、夜不能寐”了。
三、向伯英入川
良宏先生说,“尧遁江西,虞避川溪”。这源于1948年湖南澧县与湘鄂蜀联宗《向氏宗谱》。该谱介绍向士璧长子向尧卿,恸父受害,金与蒙外患频临,国家多难,不胜悲愤,遂隐迹于江西永新,变其姓为况,易其名为尧庆。次子向虞卿,四川万县官地坪存正路(向九君)一支。
1922年,其一德堂《向氏族谱》首卷载:“祖大生许昌,许昌生士璧,壁生伯英。”这与川渝陕广大地区流传之本族谱牒一致。去年暑假,三君裔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向纯武偕同其堂妹向兰武来通江寻根访祖。他们说,手头已有资料表明,士璧公有二子。来川之向伯英是不是“次子向虞卿” 之更名?为避迫害,长子改姓,次子更名。此说各地谱本所载不一,有待考证,但“向伯英偕母扶士璧灵柩入川”,本族历代家谱是一致肯定的。在湖南平江以“木主”入葬之士璧真身何在?川东北通江县唱歌乡大钟山下小羊坪是也。
历700多年,士壁墓,至今仍静卧于竹木苍翠,山花烂漫的清丽环境中。遭就近扎营之白莲教破坏后,80年前,重建之墓碑犹存,其墓铭清晰可见……(见《访祖唱歌大钟山拜谒兵部侍郎墓》)一篇短小的墓铭,讲清了多方面的内容:墓主人的身世,不远万里扶柩安葬的原因,子孙到深山落户的起始,坟墓曾遭践踏的情形,九君子孙“关念少”,“祭祀疏”的过错,对先祖深切怀念的感情。“九君”,向伯英的九个儿子。他们依长幼顺序,以君为名。即向一君,字正邦;向二君,字正家;向三君,字正统;向四君,字正绪;向五君,字正纲;向六君,字正纪;向七君,字正伦;向八君,字正常;向九君,字正路。今与唱歌乡毗邻之至诚九子坡,当为“九君”的发祥地,经元、明、清和民国的朝代更跌,历数次农民大起义等社会动荡,人口不断流动,一个庞大家庭,就日益扩展开去了。今川、渝、陕三省市之向氏,多为“九君”之后。向氏裔孙不平凡本人系一君裔孙,对其支系的发展状况曾作过线条式的勾勒。迄今所历29代,从文化层面上,值得颂扬的人和事很多。限于篇幅,就“以点代线”了。向佺,一君长子。
1998年的《通江县志》“大事记”卷,两处写他:“人物志”卷,首位立传。《宋史》卷四十二载:淳祐三年(1243年)八月,余玠上报“知巴州向佺钤辖潭州,白土坪等战有功。诏佺等十八人官三转,给缗钱百。”宝祐六年(1258年),蒙可汗大举征蜀,洋州失守,向佺阵亡于檬坝塘山中,宋理宗赐以厚葬。佺子向官人,新得州安抚使。官人子向良,广元路安抚使,《县志·军事志》载:“宋景定五年,郡守向良率兵驻得汉城,为‘抗元八柱’之一。”良子向璇,宋末夔府同知,封明威将军。璇子向祖照,仕化成主簿。祖照生长子向文珍、仕兴路宣尉。四子向文璋,生户部尚书向从君。文珍生向从杰,拜左参政中奉大夫,其兄向从俊,元代至元年间知枢密院、理平章事,封荣禄大夫。从杰生向自贤,元末中书舍人,其弟向自才,封武略将军。自贤生向 廷俸,任本邑医学训科。廷俸生向铭,医学训科,敕赠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向铭的“广东道监察御史”是身后朝廷的“推恩之命”。铭生八子, 其五向翀(1445~1520年)。
《县志·人物录》载,“向翀,字九霄,明成化十一年进士,如皋知县,巡按山东,广东道监察御史。”笔者居然有幸见到他在500年前留下的文物。这些文物是诰封两套,金匾一道。诰封经十七代人的传递,由家父珍藏数十年。金匾由族人一直高悬于古老堂屋神龛之上。两套诰封,一套是赠向翀本人和夫人陈氏的。一套是赠其父亲向铭和母亲赵氏的,孝宗皇帝颁发。一道匾额,长170厘米,宽62厘米,柏木质地,黑色漆染,“御史家风”的金色大字清晰可见。2004年春,对其采取翻新保护,并加《补记》。补记云:“向翀,明成化十一年进士,弘治年广东道监察御史,有御赐诰封和金匾传世……”如史料所记,向翀初仕如皋知县,后升泰州巡抚。在孝宗“诏天下,举异才”时奉诏入京,帝嘉其才,予以重任,将他作为在南方的耳目。他积极推其改良政策,辅正除邪,无私执法,不几年,岭南几省大治,物阜民安。
1505年,孝宗宴驾,武宗即位,先前被冷落的宦官刘瑾专权,孝宗时的一批忠良(如李东阳等675人)遭迫害。“报国心忧对日丹”的向翀也遭忌恨,遂不辞而走,带上欧、米、田、袁四大卫士回到故乡通江,遍游川北名胜,留下一批诗文。其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失足何年误,长悬不解忧。三生从顺去,须得早回头。”借一钟乳石的形象,以示警醒,幽默风趣,富于哲理。“五夜匡衡曾凿壁,三年董子不窥园”。勉子勤学苦练,族人们视之为家训,代代相传——翀之六弟向演,武举人。八弟向淳,明正德举人,石泉知县。与向佺、向翀并列“四贤”的向阁,是翀之曾孙,《通江县志》亦为之立传。其传说:“向阁应礼部试,拜见内江黄门何起鹏,呈《呈茶课》,揭露县茶课各弊……茶农因得改征折色之便,感恩不尽。向阁死后,崇祀为乡贤。”
向翀之五代孙向玉轩,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受名师教诲,谨记家训,发奋读书。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侍讲。清顺治二年(1645年)任西安府布政使,后历任山东乡试主考,户、吏两部都给事中。“既是闲人闲便好,门前随事莫关心”,“今日十觞连未醉,故园前日有书来。”其厌世之心和思乡之情促成“表著大学士”向玉轩辞官归里。回乡后,在今诺水河金童山下张家坝筑室而居,杜门著书。其脍炙人口之《二洞记》、《金童山房记》、《洞里闲居》、《山居》、《牛角嵌》、《潮水坝观潮》等大量诗文,就诞生在这“秀甲西河、景类桃源”的地方。今人在公之别墅旧址处建西昆宾馆。“西昆”,玉轩公之字也。这是聪明人对景区文化底蕴的发掘。优美的自然风光理应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这才使诺水河成了国家重点名胜。本人于三年前游诺水河,从楼子下车,绕道步行到对岸张家坝造访。当地一朱姓老人指着一个竹林说,那里从前有“小巡按”墓,是上世纪50年代末修小水电站搬石毁掉的。小巡按者谁,朱翁不能言。予以为“小”相对于“大”,邑人称向翀为“两东御史,八府巡按”理当“大”。向玉轩应为小字辈的“小巡按”了。据考证,这里的小巡按墓,是玉轩公之衣冠冢。公之真坟在永安重石寨。
向翀生四子:名槩,棨,楘,槃。向阁、向玉轩为棨公之后。另三房后裔,亦多文人学士或官宦能人。现将“线”回到长房。向槩,监生。其子孙从明末到清代,文人学士广矣。槩生向朝阳,廪生。其弟凌阳,庠生。朝阳生向尧、向舜、向禹、向文,此四者,皆为贡生,尧任崇明县训导,舜任汉阳府教谕,禹任崇明县教谕,文任洪雅县教谕。文生向云路,庠生。共弟云逵,逵孙向谦,清初举人;曾孙向弥高,清康熙举人。云路生向紫垣,庠生。紫垣生向益,禀生,清侍郎,儒学训导。益生向百元,贡生,恩进士,敕授登侍郎,南溪县教谕。其弟向百辟,贡生,皓首穷经,不慕仕进。百元生大勋,大猷,大化,大业。此四公之后,延至近、现代。
朝阳公之12代孙向思道,凌阳公之10代孙向为璋皆为一方名士。《通江县志·人物志》为向为璋立传,说他与其父向翊清,两禀生办学60多年,共培育庠、禀、贡生70多人,人称“璋老爷”。《向氏源流》亦为向思道立传,说他师从向为璋,“通经史,熟背唐宋八大家文,精于诗词联;生平感时,咏物酬唱,答辩之作甚多。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设私馆,教公学,呕心沥血,诲人不倦,五十年如一日。清末民国,麻石地区之文化人皆出其门下。60岁后,边教书边行医,精岐黄医术,师仲景丹溪……人们一致尊称为‘道先生’。”
“道先生”,我叫他“四爷”,隔墙而居。在我儿时记忆中,他中等身材,着长衫,罩马褂,戴瓜皮帽。或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或前门紧闭,于屋后桂花树下,抱卷吟哦。“道先生”是父亲的隔房四叔加老师。他师承叔业,多年从教,以“荣祯”之名,人称“祯先生”。
四、向氏溯源
……(略)
纵观家谱,向氏一族,作为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或执掌外交,改变了列国形势;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曰能”;或好老庄,注《庄子》,而成文学大家;或“居大任(宰相)三十年,人以重德目之”;或抗蒙军入侵“数立奇功”,而担当重任;或提兵“抗元八柱”之一的得汉城,捐躯沙场,敕封“开国将军团练使”;或“对策枫宸,绾章花县”,而传“御史家风”;或呈《呈茶课》为民请命,而成为乡贤;或无意仕进,凭满腹经纶为国育才;或躬耕了陇亩,默默无闻地创造物质财富。
总之,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非凡的才能和对民族的忠诚而流芳千古。我们后代子孙应当引以为荣。
(作者:向世斌 ,转载自:https://www.mala.cn/thread-2114580-1-1.html)
吾爱巴中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