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璧山森林公园之“壁山寺”的来历
壁山寺因壁山得名。
壁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称,以“其山削绝如壁”而得名。《(道光)通江县志》载,“壁山亦名翠屏山,或曰秋锦山”。壁州亦因壁山得名,建于唐代武德初年,辖诺水、广纳、符阳、白石、太平五县,几经废置,建州四百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史迹灿然。1951年中央慰问团在访问革命老区通江时,随团参访人员四川大学古代史教授张胜状在参观壁山后,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步李蕃父子《县尊壁山招饮》原韵赞曰:
翠屏插汉跨清溪,风景无边黛色低。树拥晴云蒸地气,人扶秋锦上天梯。一州城廓凭俯瞰,万里河山待品题。虎卧龙翔观妙迹,希夷仙笔诺江西。
一、唐代的山寺风貌
公元880年,“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宫廷文武官员随帝避难入川,郑畋长子凝绩以兵部尚书身份任壁州刺史。凝绩赴通“修敕政理,安调黎元,吏不为奸,廛肆丰溢,民淳岁稔,宽泰乐输”,并依山傍势,在“旧亭东隅,建构佛宇,召僧匡信主其事,多出私财以益之”,建成正堂三间,回廊二十六间,“高下环合,翚飞鳞次”。廊外为庖厨十数间。两侧高亢之地各建一塔,成二翼之势,并将郑氏三代肖像绘画于方丈之中,可谓气势恢弘,设计精巧。
公元883年,郑畋“以新疾辞凤翔节度使,是年七月初蒙受检校司徒,东宫太保。秋季,子凝绩自兵部尚书拜疏,乞郡迎养”。是年十月,郑畋路达通江。“父子欢笑,适于旦夕”。所览壁山胜景,“修篁郁密,乔树葱茜,景态变幻,泫月澄日”。至于饮水“得泉洞于西南,凿石架篁,缭绕登降,高悬旗幡,疏为泓沼”。寺院“负山面江,雄压胜地。日月光照,风雨所交,钟梵松篁,铿锵满听。千家甍栋,历历在眼。晨阳夕艳,辉灿盈庭;鸥鹭篙榜,以资景物”。
郑畋撰写的《壁州新建山寺记》,赞美了山寺所建之规模和登临壁山所览之盛景。其石碑建于公元884年7月23日。郑畋居通江时,建宅于南寺沟,时称“宰相园”,后改建成嘉佑寺。
二、壁山“鹿鸣寺”之由来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浓眉广颡,壮貌伟然,为避捕囚而投靠忠武军为卒。黄巢攻占长安,僖宗避难成都,王建随军讨巢获胜,升任都头,率兵千人。光启二年三月在护驾回京程中为清道使,负玉玺以从。行至汉中山道,栈道几断,王建控制僖宗坐骑,冒烟焰冲过。至夜,帝解御衣赐之,出任壁州刺史。
据《五代史》记载,光启三年(888年)五月至十月,“麟见壁山,有二鹿随之”。古人“以麟为王之瑞”,书载“朝廷有大诰,官属有迁罢,鹿必鸣。鸣于山阳为福,鸣于山阴为祸”。王建认为两次麟见壁山之阳,是自己应坐天下的象征,借以大造舆论,笼络人心,“招集亡命及溪洞夷落众八千”。公元891年于通江发兵攻取阆州,复克利州。894年破梓州,增选精兵2000弛之成都。是年唐昭宗封建为蜀王。905年攻归州并三峡,唐迁都洛阳,改元“天佑”。遂与唐隔绝信息。907年王建在蓉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建即帝位后,为不忘记起家时通江人对他的拥戴和“麟见壁山,有二鹿随之”的征兆,特修“鹿鸣寺”于壁山,以纪念他的发迹之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