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长赤镇现代名人——根雕师杨泽勤
在南江县长赤镇街坊就有一位43年来一直专注于根雕的能工巧匠,他就是杨泽勤。
一、沿袭祖辈的木匠手艺
“家有金银万两,不如一技在身”,杨泽勤祖辈遵从古训,靠木匠工艺养活几代人,大到建筑房屋庙宇,小到做生产用具、生活家具。杨家木匠在十里八乡声名远播,堪称“木匠世家”。
杨泽勤自小受到祖父的影响,耳闻目濡。建房搭桥,构件的榫卯、台基台梁承接、门窗横梁雕梁画栋,这些技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高中毕业后,就跟祖父、父亲一起学会了木匠手艺。后来,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老百姓做家具。由于手艺很好,杨泽勤的名字像风一样,吹遍了南江大小村庄。
杨泽勤自小受到祖父的影响,耳闻目濡。建房搭桥,构件的榫卯、台基台梁承接、门窗横梁雕梁画栋,这些技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高中毕业后,就跟祖父、父亲一起学会了木匠手艺。后来,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老百姓做家具。由于手艺很好,杨泽勤的名字像风一样,吹遍了南江大小村庄。
1986年,杨泽勤像许多巴山汉一样,凭自己的木匠手艺,到河北省石家庄一家具公司干木工活,这一干就是6年。在这个公司,他设计图纸、照看加工流程、检查产品质量,累死累活,一个月工资仅一千多元。“不如回家乡创业,开家具厂。”杨泽勤主意一定,就回到家乡。
“回家后,靠传承下来的扎实木匠技艺制作传统家具,并融合自己的创意想法和审美情趣。”杨泽勤告诉记者。一块半圆形的弯木料,他苦思冥想,做成一把具有古典意趣的太师椅子,雕饰花鸟虫鱼,打磨后,竟越看越高兴,思想的闸门像山风一样在他心海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夜不能寐。
一路走来,杨泽勤制作古典家居物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8年,他靠积蓄的30万元在长赤镇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巷建起了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门前的黄桷树成为他家的一道风景。
二、痴迷根雕四十三年
43年前一个夏天,杨泽勤在家乡山沟沟里捡到了一截树根子,根系外形很像一只小鸟,当时他没有引起注意,随手扔下悬崖。扔出的树根犹如小鸟飞翔,杨泽勤灵光一闪,立马跑回去捡回来。经过打磨,保持了原有的样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栩栩如生。
“从那以后,我就迷恋上了根雕。”杨泽勤滔滔不绝,“在一般人眼中,朽木烂柴、树根树蔸,除了冬天烤火、做饭烧柴,就没有其他用处了,而这些却是根雕艺人眼中的“宝贝”。
杨泽勤开始做根雕,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爱好,制作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盆景摆件等以观赏性为主。第一次他将制作出来的几十件产品,运到南江县城大堂坝去展销,一天下来竟然没有卖出一件,还搭上伙食费、旅馆费、租车费等开支上千元,他悻悻而归。
杨泽勤并没有气馁和消沉,又看了其他师傅制作的根雕艺术品,反复总结琢磨,发现自己创作出来的成品工艺粗糙、造型劣拙,仅仅是素材的初加工。
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技艺水平,杨泽勤购买了大量木雕艺术方面的书籍,提升自身审美观,寓于作品内涵。
对于雕刻细节,杨泽勤从来不敢马虎,为了一气呵成,他通常一坐就是半天。从素材造型,到提炼加工、打磨精致,再到给作品冠名,他反复琢磨、不断修改,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飞禽走兽、花卉虫鱼,一件件作品从不同视角观察有多种造型,变幻多端,这是他的一大创意。
在乡间农户院落、坡坎地角、河沟水边,到处都有杨泽勤寻找素材的匆忙身影,有时做梦都在找素材,思绪神驰于现实与梦幻之间,想象的翅膀飞翔在自然与意境之间,创作心境游离于古典传统与当代之间,痴迷其中。他常常走到哪里,就找到哪里,看到一块树疙蔸就如获至宝,立即掏钱购买。
一件署名为《山鹰》的根雕,就是杨泽勤在野羊溪水沟里捡回来制作的。起初,许多人看着就是一个水捞树疙蔸,没多大价值,而他一边审视、一边构思。回家后,他掏掉泥沙,将腐朽的质地剔除,加工打磨,一只展翅欲飞的“山鹰”活灵活现。
“不砍伐林木,不破坏生态资源,节约绿色资源,倡导环保生态理念。”杨泽勤坦言,那些未经发现的素材深藏于深涧沟壑,不去发现它们,就会化为尘土。经发现、雕饰,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变为精美的艺术品。
现在收藏于长赤镇禹王宫根雕艺术展览馆里的“镇馆之宝”——盘龙根雕,是2006年3月杨泽勤在长赤水库旁花30元钱从农户家买来的。两根树蔸树干、根系根须缠绕盘旋,上有鱼虾龟、螺蛳,海浪造型,构思打磨足足用了3个月时间。神奇的是这件高1.98米的根雕作品,随着人们观赏视角方位的不同,呈现在眼前的造型也在变化,取名为“东海龙王”。有人出高价,但他没有卖。“这件根雕作品飞龙腾空、起运贯通,取名‘中国龙、中国梦’,切合新时代主题。”杨泽勤说。
杨泽勤介绍,素材的取材取舍也是千变万化的,有松柏、黄荆、杂木和深埋泥土的阴沉木,创作前尽量保持原有的形态,根据素材的造型分类,“悟型”重在发现,树根的沟、槽、洞、色泽、纹理充满天趣,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天趣和自然美要靠艺术家的慧眼识别和艺术天分去发掘发现、构思加工,运用灵感创作,才能得以完成。多留自然,少事雕拼,人化自然,突出神韵,根据具象、意象、抽象型的分类创作出根雕作品,这是杨泽勤坚守根雕技艺的原则,也是他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和理想境界的经验总结。人物、飞禽走兽、花木虫鱼,艺术图案构成观赏性艺术品;茶几、花架、桌椅、凳床等实用根雕,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也是他根雕技艺的一大创新。
杨泽勤的根雕艺术作品形神兼备、创意独特,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43年来,杨泽勤创作作品近千件。2016年、2017年,他两次受邀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代表性展品有《国宝》《双凤朝阳》《大展宏图》《雄鸾》等十五件。第六届展品展《古松》《孔雀开屏》《志在蓝天》《麒麟》等18件,两次均受到专家的好评和点赞。
三、抢救性保护当地文化遗产
杨泽勤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清瘦干练的面颊、硬朗的身板透露出乡村艺术家特有的气质,健谈和善。坚守祖传下来的工匠精神,使他深谙川北古建筑艺术,并凭借自己后天艰苦努力,造诣颇深,声名远播。
据《南江县志》记载,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两座禹王宫分别坐落在长赤镇和红光镇。由于年久缺乏保护,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昔日的辉煌已消失殆尽。破烂不堪的构件、斑驳离析的格局让酷爱古建筑艺术的杨泽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于是,他多次找到文物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主动担纲抢救性保护维修这两处禹王宫,立即得到支持。
2005年、2013年两次维修历时2个月,他带领两个助手对长赤镇禹王宫的正殿维修机械整体提升1.2米,对正殿的5扇门和左右厢房共40扇窗、20多道六合门修复还原,其格局结构和门窗雕刻镂空花卉、兽类吉祥物浅浮木雕,基本还原了古建筑风格。
2015年3月,杨泽勤对长赤镇禹王宫戏楼的榫卯结构、歇山式布局维修后,自己绘画设计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32幅,在戏楼的屋檐口雪望版上绘制成浅浮雕木刻,与戏楼浑然一体。正殿、左右厢房遥相呼应,使古老的禹王宫建筑获得新生,正殿内展出了南江县红军石刻标语上百幅,成为长赤镇的一张红色名片。
2016年,杨泽勤受邀抢救性恢复红光镇禹王宫古建筑,为了体现观赏性和实用价值,做到了两厢房楼上楼下六合门、花窗对称,图案设计富有变化。2017年、2018年对戏楼、钟楼“回音壁”伞状穹顶进行恢复,精心制作骨架,力求完美坚固,描绘彩画图案其上,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如今,观者无不对此啧啧称赞。
“做人做事,就要心性合一,把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融入根雕作品,潜移默化,给人美的启迪和享受。同时,节约生态资源,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留住乡村记忆。”谈到自己的艺术人生,杨泽勤深有感触。
杨泽勤爱好广泛,通晓书法、绘画、音乐、古典文学等。如今,在他居住的小院里,盆景、根雕、石雕、花卉等艺术元素融合一体,形成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创意作品,供人们欣赏、方家鉴赏。他还想将一件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根雕、木雕摆件、古典家具等“养在深山人未识”的文创产品推向市场,带动家乡旅游产业发展。
(来自巴中日报,作者:张敬伟 ,20190818/)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