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三河镇人物——民国时篆刻家肖友于(萧友于)

肖友于,萧友于?(1913-1955),名剑铭,别号夷庐、“白鹤道人”、“中南山人”,篆刻家。

一、艰辛求艺

 肖友于照片
肖友于 照片

肖友于恩阳区三河人,幼年家境贫寒,7岁时父母双亡,舅父介绍到阆中石印铺当学徒,随之启蒙读书。10岁时,印铺倒闭,便踏上漂泊流浪路。

民国15年,在云南访得河口吴西载擅长象牙微雕,艺术精湛,能书善画,名重一方,便去拜吴西载学艺。吴西载年高体弱,操作困难,见肖友于勤勉恭敬,深喜后继有人,收留了肖友于,并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师徒常于河口、昆明、昭通等地,以刻制印章、砚台、扇骨、笔筒所得维持生计。年末吴西载病逝,肖友于返回四川。

民国16年,肖友于到合川,去书店当帮工,继续苦钻微雕技术。民国21年,在重庆开设雕刻铺,因顾客稀少,不得不关闭店铺。民国24年到成都开店铺,战火纷飞,人心惶惶,保命都难,谁有心思去关注他的技艺,更不要说拿钱做雕刻。

二、巧遇良师

民国25年,齐白石应邀来川,肖友于经艺友余中英介绍,拜师白石,专攻篆刻。肖友于对师傅毕恭毕敬,人又勤快,深得齐白石的爱怜,精心教诲,使其篆法、章法、刀法等既融化于胸,又验证于手。

肖友于知道师傅在川不会停留很久,于是加倍努力,废寝忘食,背诵印谱,夜以继日地用朱笔临摹保存。齐白石离川时,本想将他带走,继续加以培养,无奈时局变迁,未能随行。齐白石临别时,留诗一首:“不生羽翼与身仇,相见时难别更愁。蜀道九千年八十,知君不再劝来游。”齐白石离川后,音讯断绝,肖友于怀疑师傅已逝,每逢生辰(11月20日),必备祭品拜祭。

解放初,肖友于去了北京,又见到齐白石,提及此事,白石朗朗大笑,并以印谱、画谱赠之。

三、热忱爱国

肖友于对艺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遵循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训,在篆刻上尽量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生平治印逾万,白石为其《印谱》题《跋》云:“门人肖友于,丙子年始予游,嗣来京华,见其所刻印,古今融化,冶为一炉,删除一切窠臼。”

民国28年,肖友于迁居宜宾,住西门外农庄。除精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还诵读《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在中央研究院董作宾、王献堂等人的帮助下,熟悉研究古文字,但并未忘情国事,他把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刻成巨印条屏,经著名教授、书法家何鲁题《跋》,在西南地区广为赠发,激励国人抗日救国热忱,被冯玉祥誉为“爱国印人”。

肖友于嫉恶如仇,当时宜宾富商张某在重庆经营外贸,欲献媚孔祥熙,以精致象牙图章一对,高价求其篆刻,被肖友于严词拒绝。

四、终成大器

解放后,肖友于成为宜宾市政协委员。1953年出席四川省第一届文艺代表会,并列席第一届省政治协商会议。会后,精神振奋,以精湛的微雕艺术,刻制“毛泽东、朱德肖像”及“祝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游行图、“成都凤凰山乡合作社”、“工农联盟”、“我国四大工厂”、“北京万寿山”、古画“滕王阁”等作品。特别是“毛泽东、朱德肖像”,刻在一块长2寸,宽1寸的象牙板上,以胡乔木著《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一书全文组成,共180多行,每行200多字。背景布分,行间字句稀疏;眉眼头发部分,字密色深,适当留有空白,既不感到拥挤瑟缩,又布局洒脱大方,刀法深浅相间,墨色浓淡协调,充分表现出两位领袖肃穆慈祥、和蔼可亲的形象。在三四十倍放大镜下,能看得出字迹流利、行列井然,点横直撇、一清二楚。上述作品,先后在北京、成都、重庆和部分县市举行个人展览,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郭沫若评其为“鬼斧神匠”。新华社于1955年6月22日进行了全面报道。后来,全国文联、中国美术协会请其雕刻珍品赠送外宾,深受国际友人赞誉。香港《大公报》曾以《四川印人肖友于》为题专文介绍。

肖友于身后无子女,只有篆艺传人南溪陈寄平、宜宾周植桑(中国秦文研究所秦篆学会会长,省古钱币学会理事)。1955年4月27日患急性肝炎不幸逝世,年42岁。

THE END
打赏
海报
恩阳区三河镇人物——民国时篆刻家肖友于(萧友于)
肖友于,萧友于?(1913-1955),名剑铭,别号夷庐、“白鹤道人”、“中南山人”,篆刻家。 一、艰辛求艺 肖友于 照片 肖友于恩阳区三河人,幼年家境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