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九镇乡的故事——大户人家丁麻糖丁家发家的传说
话说,丁麻糖,本名丁琢,原籍巴州鼎山。因家贫,父亲丁仕君早逝。逝后无葬身之地。母子二人流离失所。为了生计,丁琢母亲周氏做麻糖,丁琢便以卖麻糖为生,行走于乡邻,游历于州县。周氏有一套制作麻糖的独门绝技。她制作的麻糖,不但酥甜,而且长期保持香脆特色,不返软、不扯牙,老少适宜。俗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丁麻糖长期走乡串户,深谙为人做事之道和营销之经。他为人诚实厚道,生意中从不短斤少两,欺哄老少。见有讨口要饭的还不少舍施。有着良好的人缘关系和优质产品及服务信誉,生意渐渐做得水起风生。
清乾隆年间,丁琢母子二人流落到九镇。因为是外地人,很少有知道他的名字,就根据他的职业叫他“丁麻糖”。好人有好报。有一年冬天,几个挖冬地的农民,见丁麻糖路过,就对他说,“我们今天身上没带钱,刚才在地里挖出一个门闩,很精巧,给你,我们换几封麻糖吃,行不?”“好说,好说,随便”。丁麻糖也没多想,满口答应。边说边从背篮子里拿出麻糖,每人递上几块。一农民也从地里拾起乌不溜秋的一小门闩,扔入丁麻糖的背篮子。当晚,丁麻糖回到家,晚饭烤火时,取出那门闩,擦去泥污,放在手中把玩,见其长短、大小形状与门闩无异,便放入墙角。夜半,丁麻糖起夜小便,只见屋内一片亮光,仔细一瞧,原来是那块门闩在黑暗中熠熠生辉。方知,那门闩是一块金条。
正是:运去金似铁,时来铁变金。
后来,丁麻糖将金门闩变卖,在九镇文镇村、包树梁等地购买300多背谷子的良田,在九镇安家落业繁衍生息。丁琢娶(今广元市苍溪县运山镇)运山发财人之女何氏为妻。据《丁氏房谱》记载,“何氏生四子,均属“伟人”。明末清初,四川因战乱,饥荒瘟疫,人口锐减,九镇堂一带已无几人。丁麻糖来此,自是当地丁氏始祖。其后,经过数代努力,丁家大发,出现了丁学贤(人称“丁老爷”)、丁学成、丁少府、丁衡文等有名的大户。他们拥有良田千亩、家财万贯、银子满仓,凉晒时铺满整个大院子,粮食成山。
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丁家便采石伐木,着手修建红庙子。修建红庙子时,每次发放工钱,丁衡文就叫人抬出几箩筐银子,发给民工。丁少府娶巴州大财主谢家之女为妻。结婚时,谢氏陪嫁是100件衣服、100条裤子、100杆烟枪、八抬大轿。有钱人就是任性。那谢氏只是换新,从不洗旧,每月月事后,便把裤子扔掉,不到多久,100年衣裤就被耗尽。
为防土匪、强盗抢劫,丁学贤父子又在文治山(后改长梁山)观音岩凿石洞七间,用于居住、储藏。丁家感其先辈死无葬身之地之苦楚,又在文治山山脊开阔平坦之处,择一风水宝地,施舍给乡邻作为公共墓地,此地被称作“舍地坪”。那是,丁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丁琢死后葬于九镇乡包树梁,村三社罗针田大石包下,丁母周氏葬于八卦石村四社集龙观红碑洞山上。丁学贤葬于红庙子圆包坟。
丁琢后裔不断繁衍,至今已达到600多人丁,且人才辈出,大学生及公职人员达百余人。
(九镇乡钱忠远根据丁玉泉等讲述整理而成,2019年4月25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