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新场乡人物——善人陈科明
陈科明(1885-1962年),新场乡街道人。本姓钟,兴字辈,祖籍钟家塬。幼年父母双亡,家贫如洗,街道陈XX收为继子,改姓陈。14岁时,到渠县三汇投师学习制醋手艺,两年后回乡经营,兼以销售白酒,甜酒曲,灯烛等,由于经营醋业,远近独一无二,尤其是所作之醋具有三汇名醋的特点,色香味均可与三汇醋媲美,远近扬名,南江、陕西、铁溪、巴中一带商人常来购买。他经营醋业,不因生意好坏提高价格,而是薄利多销,讲究质量。因此生意兴隆,逐渐富裕。
吃穿不憨的陈科明,并不忘记贫苦的过击,时常关心他人。他处事谨慎。对人诚恳谦和,心地善良,常常解囊相勘别人之难,尤其是视穷家之难为已难。他见有的家庭死了人后无棺材,常三五日不得出葬,或用篾席裹埋,就集钱买木料,请木工做成四平头的棺材和火匣子,专门腾出一问屋搁置,谁有不幸,只要打声招呼,抬就是了,棺内还备有火纸3把。用完又做.分文
不收,一生赈济棺术百余付。
原老衡是川陕要道,常有人昼夜兼程,或上或下。他见有的过路人无灯亮而耽误行程;或冒险摸黑行走,山路崎岖,匪警时闻,多出凶事。就与下场口金××协商,由金提供l米长的柏树皮火把,他用钱买了200条,买来后,放在街沿上,需用者自职。柏皮火把用完后,又定做,或以牛油皮,豆油皮灯笼,牛油蜡烛补之。每逢三、六、九日,赶场人多,气候炎热,他家门侧面放有能挑3挑水大缸,缸内放有茶叶,供赶场人解渴.由于家庭开支过大,他常常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只以温饱为满足。
1932年红军到地,调查地方社情,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建苏维埃,得知陈科明家庭不穷但常接济穷人;虽开作坊但货真价实,虽不属无产阶级,但本人品质可靠。因此在1933年3月首批发展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陈科明家里召开了宣誓大会,以后成立中共新场区委,陈科明被选为书记。当时红江县保卫局肃反扩大化,常有无辜者成为刀下鬼,陈科明多次冒险去保卫局保
释数人,其中有行医多年的赵南圃(后在二分医院作医生),教书多年的过珍三。同年7月,陈科明因患病辞职去陕西治疗,回乡后,红军已撤离,就仍操旧业,经营醋坊。
民国后期,从营山逃荒的刘锡九全家6人来街道乞讨,个个满头脓疮,蓬头垢面,目不忍睹。陈科明让他们暂住在自己住房一侧,首先出钱请医治病。又出面说情,佃了李沛章山场两亩,主动借给农具开荒种粮,并教以做小生意,日子逐渐好起来.刘锡九一家,直到建国后才回老家,并时常通信,以表感激之情。
又有杨火栋一家3娘母从营山避难来新场,求陈科明给以立足之地。他二话不说,腾出一间房子,并施以粗茶淡饭相待,后将自己买的田给他们种。杨大栋安居溶业之后.还修了房子。为了感谢陈科明,逢年过节,杨家都要登门送礼。
1949年,陈科明还成捆地购买粗布请姓刘和姓蒋的裁缝,缝成大小不同的衣服,交医生黄家祥发给那些缺衣穿的人,但由于开支太大,大半年后就停止扯布缝衣了。
1962年他身体不适,旧历十月初七,他把寿衣穿好,在床上半倚半坐,呼唤儿孙拢场嘱咐说: “人生勤俭为上,第一要孝敬高堂,第二要早完公粮,第三要和睦邻里,第四要热爱本行,第
五要多做好事,代代大吉荣昌"。话毕,频频招手,溘然去逝,终年77岁。
有人在其墓碑上题词:“好善乐施,常助于贫,子孙繁衍,乃至于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