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经开区九寨村历史沿革

九寨村自古为固守巴中之东大门,据说有九寨避险防御城寨而得名。历史沿革如下:

贺灯(登)观,九寨古代道观(年代久远,相传始于秦汉,破坏殆尽,故无考)。

宋元之际,修筑九寨避险防御城寨,一直延续清末,九寨村因此得名。

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唐姓家族避乱(吴曦之乱)迁徙今唐家梁扎站为业。

现在的九寨村
现在的九寨村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中山寺始建。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巴州共辖24乡1里。其中本州内领14乡。从化、茶坝、鼎山、陵山、明山、玉山、在城、太平、长乐、中兴(今清江一带)、万喜、秋溪(今恩阳、麻石乡一带)、新德(今平昌县笔山区一带)、新恩;

乾隆三十二(1767年)年王氏墓志记载此地为“巴中上在城乡三甲,地名贺登山下。”

清代喻氏家族自陕西麦子坪迁移至此。

道光十七(1837年)年李氏墓碑载,“祖籍陕西南镇(郑)县楼房塬扎站贺登山”。

道光《巴中县志·形胜关隘》载,葆封关在县东二十里,近石笋塘。山险径狭,为由通入巴衝道。民国九年潘郑激战于此。葆封寨在县东二十里,山壁立,设四门,上峙两峰如驼鞍,为城东保障。石门山在县北三十里,两旁峭壁摩空回环,三四里亦隘道也,行者戒之。

道光十三年(1833年)州编户6里,分11乡、44甲。太平乡(治今清江渡),一甲清赶渡场(今清江渡),州东70里。二甲太平场,即石笋场(今兴文乡石笋塘一带),州东20里。

咸丰五年(1854年)兴文苟家湾属于新恩乡四甲地大龙池山下。

咸丰九(1859年)年王氏家族墓碑载,“祖籍陕西包城扎站四川巴州文村坝,迁移贺灯山”。

咸丰十一(1861年)年刘周氏墓志载,“周君明末时乃西亲宁羌州庇乱入蜀,扎站文村坝而安居此地谋业”。是年,刘君相墓志亦云刘氏先祖“自清初入蜀扎站此地”。

同治元(1862年)年《范氏宗谱》编修告竣(手抄本)。

同治四(1865年)年三月初六魏家湾修建观音庙竣工刻石。

清代明家梁,建立演武场,是乡村演兵习武,跑马射箭和提刀耍磴的场所

清代魏姓家族创办武学堂於今明家山,有十余亩场地(跑道、学馆),供骑射、汉操、习武。

宣统二年(1910年),李枝春墓志载“南江县吴垭乡,地名贺灯山下立坤山艮向”。

民国三年(1914年),治城乡,含甘泉、锦鸡垭、顺兴、灵山、东兴、南垭、寺岭、枣林、三江口、石庙、石笋塘、梓潼场及五门(东、南、西、北、小东)、九寨(插旗、葆丰、东华、南斗、南龛、西龛、平梁城、望王山、苏山)。

民国丁巳年(1917年),村民修建龙王井庙。

民国15-16(1926-1927)年,范家荣等(狗娃、牛娃、黑狗子、捡娃儿)割草放牛伪装,为中共地下工作者艾文背送烟草并销往巴城烟馆,筹集资金。

民国十八(1929)年苟家湾苟氏宗祠修建竣工并刻铭《禁戒条规》。

1933年母家嘴(沟)战事,构筑掩体保存至今。

民国丙子、丁丑(1936-1937)年旱灾,化城陈家岭村民取水五里外龙王井(今5社龙王井,清泉甘洌不涸)。

1933年,牛项颈、道子梁建有掩体,常驻川军,与化成老君山红军形成相峙状态

1933年4月22日,三路军(红军)占领清江渡: 三路军李青廷自攻克石笋塘后,匪(川军)又企图反攻,经我分路趋袭,复将双庙子、贺登观占领,匪向兴文场方面中山寺及龙成寨溃退,并将中山寺、老君山、兴文场、米家坝一带之匪肃清,复于昨日午后四时迸据清江渡,匪退杀牛坪。(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2)。

1935年在地为南江县,第15村属地。

1935年后,乡村土匪横行,在地和石门的赵俊成、赵魏成、赵光昌、赵辉昌、赵耀昌、王麻子、杨兴茂、钟雨田、陈浪平、陈乃顺、陈伯尧先后为匪(后自新)。是年,村内红军赵献昌,潜回村看望亲人,被地方政府活捉后,酷刑致死(剜眼睛、割鼻子、生殖器等酷刑)。

民国25(1936年)年6月,全县改划为5区,91乡(镇)联保,845保。兴文属第一区,治所兴文场,辖6保。

民国27(1938年)年,4区,52乡联保,817保。兴文属第二区,兴甘葆石乡,治所兴文,辖18保。

民国三十(1941)年赵氏宗祠修建竣工并刻铭《宗祠条规》。

二郎庙(今2社)毁于民国。

民国时期,范某某为乡约。民国时期观音井(灵应硐)设坛讲圣谕,远近村民多祈福问神(卜)于此。逢初一、十五讲经说法和唱戏。观音庙因其灵异,信众集会,热闹非凡。

民国时期,村人明志善供职巴中县府(文职),曾负责兵员征集工作。1951年回村,任教於鲜家岭,时逢土匪(棒老二)抢劫,痛失一子。

民国33(1944年)年,4区3镇、41乡,462保,5287甲。兴文属第二区,辖14保,103甲。

民国38(1949年)年6月,3区1镇。兴文属第一区(治所清江渡),辖兴文、石笋塘、甘泉山场镇,14保,163甲。

1949年,九寨村共有57套传统土木建筑院落。土改划分成分,全村有地主明俊、明忠、鲜纯碧等3户地主,明志善、李树林、巨朝银、喻禄方等4户富农。

1949年,全村赤贫农户仅王四远、赵仁昌2户。

1951年九寨山村土地制度改革,没收地主“五大财产”,均分土地(耕者有其田)。是年庙儿梁寺庙拆毁,古道观“贺登观”,东西南北四门相通,庙貌巍峨,建筑四水归堂,是当地庙会总会(双庙子、唐家庙)的重要场所,热闹非凡。土改中拆除修建学校,并改名佛灯山,设立航标。道观四周古柏等古树荫翳蔽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砍伐,栽植橘子。

1953年,村民去兴文街道背运材料(砖),建修村级小学於陈家垭口。

1958年,李文昶处水寨门被毁。

1958年建立公共食堂。

1958-1960年三村有食堂6处,1960年赵兵昌因饥饿而死。赵银昌之女(丙女子)12岁,被父亲活埋(全家8口人,因饥饿为保全其他人员,不得已而为)。

集体生产时期,梅山庙、三清庙、土地庙、华堂庙等古庙,先后被拆毁。

1959年,村民苟喻珍、喻少礼饥饿患病(水肿病)而死。

1959—1960年,村内水肿病人逐渐增多。如2社200人,其中60余人患病。

1960年天旱,集体组织全村劳力,去村外五里地的红硐梁挑水“点谷子”(通常是育苗插秧)。是年水稻绝收。

1964年天旱,水稻几乎绝收。是年秋收,村民人均分得4斤稗子谷度日。

1965年8月19日雷暴,平地起水成灾,范家垭魏兴林(何兴林)土木结构房屋倒塌,致死1人。

1966年,2社修建松包梁集体晒场(石院坝200平米)、保管室(数间)。

1967年始,2社村民巨能松、4社村民李高金跟脊(屋脊相连)修房(土坯)。

1968年,风石嘴巨石肖石狮,被“破四旧”行动毁坏。武童庙亦毁于文革破四旧活动。六十年代末,武学堂前石棺葬(吊棺子)集体挖掘,村民将棺木取暖,传言能治风湿病。墓地两株古樟树,直径盈米,冠盖遮阴百余平米,亦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集体水利建设(制作推土板车)。

1973年,村民侯银邦被兴文乡选派去花溪乡新庙村,开展整党建党工作6个月。是年,集体拆毁王家祠堂,材料用作修建集体粮食保管室。

1974年,李家扁重石坪的九盏灯(自然景观,九个天然石头上,各生长古柏一株,古柏就像灯芯,岩石豁然油灯)景观被土地加工毁坏。是年引种楠竹栽植村内部分地方。

1975-1976年,李家老院落拆除。院落周围的古青冈树、古柏集体砍伐建修晒场。

1978年李家扁接通石门电源照明。

1982年信众恢复中山寺。

1984年,村陈家垭口小学原地重建并扩展规模。学校5个年级,在校学生多达80多人。

1985年,武学堂古建筑拆毁。

……

2017年,开展九寨村自然、人文历史田野调查工作。7月7日,范家礼保存《范氏宗谱》、产权交易契约(清道光至民国时期22份)及一批民俗收藏碑发现。

来自:
http://zhanghaoliang.blogchina.com/616527927.html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市经开区九寨村历史沿革
九寨村自古为固守巴中之东大门,据说有九寨避险防御城寨而得名。历史沿革如下: 贺灯(登)观,九寨古代道观(年代久远,相传始于秦汉,破坏殆尽,故无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