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陈河乡历史沿革——河坝场

通江县陈河乡政府卫星图
通江县陈河乡政府卫星图

河坝场位于小江河中游西岸的小平坝上,原名祠堂坝。坝由河水所带泥沙长期沉积所致。北枕祖坟梁、东靠小江河、南傍西浴溪、西接陡嘴子,面积约1平方公里。

对岸岭岗上,唐代集州原拟建县于此,故有城隍庙。明朝末年这里的兴隆场非常繁荣,毁于战火。清朝初年,河坝里树林丛生,附近的乡民只得去陈家坝赶场。但路途较远,跋涉辛苦,多于麻柳林中憩息。有王、李、何三家,便于林中修建住房,分别经营小食品、盐巴、菜油、桐油等,给往返行人提供了购买食宿的方便,俗名河坝里。由于这里地处陈家坝和涪阳坝之间,位置适中,生意逐渐兴隆,遂统一定为二、五、八日赶场,代替了原来的兴隆场。清朝中叶,一次洪水卷走了所有的房舍。这三户人又协同迁到现在上场口河坝,新建了六个口面的住房,与何家祠堂连在一起,面积548平方米,取名河坝场。清末民初,有何天昭、王通坤、杨宗孝等人之父辈与王申甫、任瑞芝先后在两边对称建房,形成了长144米,宽3米的街道,面积4464平方米。虽多是草房,但每当集日,人群熙熙攘攘。河坝林内,拴有几十匹颜色各异的马匹,茶馆里评书艺人招徕了拥挤的赶集客人。

川陕苏区时期,河坝场共有30户121人,为红江县陈家坝区河坝场乡苏所在地。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河坝场分医院设在任习之住宅。

河坝场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和二十六年的两次大火冲化为瓦砾。人们在废墟上重新建场,并由河坝内向外移15米,修成长144米,宽36米的新街,街心由原来的3米增宽为4米,总面积5184平方米。全是瓦房,住33户145人。

这里是药材,山货的集散之地,特别是银耳上市时,商贾云集。有茶馆,烟馆和外商经营销售的各种时兴的日用百货,市面繁荣。

建国后,乡供销社先后在此建房4幢,粮管所建房6幢,卫生院建房2幢,食品点建房2幢,信用社建房1幢,使河坝场的集镇面貌大为改观。

1983年,乡政府对河坝场的集镇建设作了全面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

1985年,耗资11000元安装了长达3300米的自来水管道,修建了容积为126立方米的蓄水池,解决了1500人的吃水困难。

1985年,建成长500米、宽50米,街心宽15米的正街和长100米,宽50米,街心宽15米的十字街。住户87家,45户建有砖木结构楼户,总面积49630平方米。

河坝场有2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五次迁建,始成现状。河坝场已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陈河乡历史沿革——河坝场
通江县陈河乡政府卫星图 河坝场位于小江河中游西岸的小平坝上,原名祠堂坝。坝由河水所带泥沙长期沉积所致。北枕祖坟梁、东靠小江河、南傍西浴溪、西接陡……
<<上一篇
下一篇>>